近年来,印章造假事件频出,给企业经营活动带来极大风险,也对构建诚信、有序的经济社会秩序造成冲击。一方面,印章造假者应为其行为付出法律代价;另一方面,为避免印章造假对企业造成不良影响,企业还需在内部管理上“下功夫”,否则在某些法律情形下企业可能要为假章“买单”。
一、
印章为何频频被“伪造”
企业印章作为企业身份和代表权的象征和外化形式,具有法定公信力,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应用范围广泛,用于包括以公司名义发出的各种信函、公文、合同、介绍信、证明或其他公司材料等。在司法实践中,印章是判断民事活动是否成立或生效的重要标准。通常情况下,除法律特殊规定外,印章可代表法人意志,对外签订合同及其他法律文件。
法条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时合同成立。”第四十四条第一款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由此可见,使用印章缔约具有法律效力,是合同成立的重要前提。
基于印章的法律属性及造价低廉的特点,导致公司印章被伪造事件频频发生。实践中,伪造印章的行为人各式各样,既可能是公司内部职员,也可能是公司关联方、商业伙伴,甚至是无关人员。伪造者的目的也不尽相同,有的是为了利用企业印章开展业务、有是为了利用企业资质或商誉、有的则是以被伪造企业申请贷款或者提供担保等等。
二、
伪造“印章” 行为人的法律责任?
行为人伪造印章“零难度”,法律对伪造印章行为“零容忍”,行为人一旦造假,不仅要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责任,情节严重甚至需承担刑事责任。
法条链接
民事责任方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三条:被侵权人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行为人的伪造印章行为给相关企业造成实际损失,该伪造行为与损害结果具备因果关系,被侵权的企业有权向伪造行为人主张侵权责任,赔偿企业损失。
行政责任方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二条:伪造、变造或者买卖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的公文、证件、证明文件、印章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以下罚款。
刑事责任方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条:伪造变造、买卖或者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伪造、变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案件回顾
2018年3月,被告人田某在出租房内,使用电脑、激光雕刻机等设备伪造印章时被民警当场抓获,现场起获印章七枚、电脑一台、激光雕刻机一台,均已扣押。其中“某文化传媒中心合同专用章”、“某科技有限公司收货专用章”等七枚印章经比对、认定系伪造。被告人田某到案后如实供述了上述犯罪事实。
法院经审理认定,被告人田某非法制作公司印章,其行为已构成伪造公司印章罪,鉴于被告人田某能够如实供述犯罪事实,认罪态度较好,未造成经济损失等相关考量,法院依法对其予以从轻处罚,最终判处田某有期徒刑十个月,罚金人民币五千元。
三、
被伪造印章的企业是否须担责?
通常情况下,行为人伪造公司印章签订合同,如合同相对人明知持章人不具有公司赋予的权利,或对盖章的时间、地点等交易相关事项未尽到一般的合理注意义务,合同相对人不构成善意,不符合表见代理的构成要件,合同属无效,“蒙冤”公司对此无需承担合同责任,但如构成表见代理的情形,则另当别论。
法条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四十九条: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合同,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的,该代理行为有效。
依据该规定,构成表见代理的要件有四,一是代理人无代理权;二是相对人相信行为人具有代理权的事实或理由;三是相对人为善意且无过失;四是行为人与相对人之间的民事行为具备民事行为的有效要件,通常为不得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等。
案件回顾
2017年6月,因生产经营需要,李某向张某进行借款100万元,双方签订《借款合同》,同时李某还以某公司董事长身份,私自伪造了该公司公章,股东会决议后以公司名义作为保证人,在该合同上盖章确认承担连带保证责任。2018年6月,张某、李某就上述借款事宜又签订了《借款合同补充协议》,对上述借款计利息进行了结算,重新约定了还款期限,公司亦作为保证人在《借款合同补充协议》上盖章进行担保。合同到期后,李某未及时按约还本付息。故张某向法院起诉李某还本付息,并要求该公司承担连带保证责任。该公司辩称印章是李某个人伪造的,与公司无关,公司不应当承担保证责任并向法院申请进行公章鉴定。法院经审理认定,李某借款到期未能偿还,构成违约,应当承担还款责任。关于保证责任,借款合同上保证人处加盖印章经过鉴定机构鉴定,确认诉争合同的公司盖印与该公司提供的盖印不是一枚印章形成。李某虽不是公司法定代表人,但结合李某任公司董事长一职以及股东身份等权利外观,已经足以让交易相对人张某产生合理信赖,且张某并无过失。此外,让相对人对公章真实性进行实质审查,过于严苛,不利于保护交易安全。最终,法院认为李某的行为构成表见代理,该公司应对李某的涉案债务承担保证责任。但公司承担保证责任后,可以向李某进行追偿。
司法实践中,有公司故意刻制两套甚至多套印章,有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代理人甚至私刻印章,订立合同时恶意加盖非备案印章或者假印章。发生纠纷后,法人以加盖的是假印章为由否定合同效力的情形并不鲜见。2019年《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中明确强调,应加强审查签约人于盖章之时有无代表权或者代理权,从而根据代表或者代理的相关规则来确定合同的效力。
可见,公章之于合同的效力,关键不在公章的真假,而在盖章之人有无代表权或代理权。盖章之人为法定代表人或者有权代理的,即便其未在合同上盖章甚至盖的假章,只要其在合同书上的签字是真实的,或能证明该假章是其自己加盖或同意他人加盖的,仍应作为公司行为,由公司承担法律后果;反之,盖章之人如无代表权或超越代理权的,则即便加盖的是真公章,该合同仍然可能会因为无权代表或无权代理而最终归于无效。
四、
如何降低“用章”风险
企业如何防控印章风险
印章备案且加强管理
我国目前实行印章注册备案制度,注册印章与非注册印章区别在于证明力,在因印章使用问题产生争议时,使用的印章是否备案,可以成为举证分配的依据。同时,企业要加强自身印章管理,明确印章刻制、使用的业务流程,做到“家有家法”,确保自家印章“受控”。
出现印章丢失后
如该印章在公安机关有备案,法定代表人须第一时间携带身份证件、营业执照材料等至公安机关报案,领取报案证明。同时联系公开发行的报纸做登报声明,声明印章作废。
出现印章被伪造情况
企业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向侵权人追究法律责任。当发现假印章已有签约后,可联系该合同的相对人,陈述相关事实情况,协商终止相关合同;如相对人不予配合,可及时向法院起诉,以法律途径解决合同认定问题。
合同相对人如何防范“假章”
缔约前核实印章真实性
在无法判断印章真实性情况下,基于当前企业工商登记过程中广泛开展印章备案登记,可在缔约前尝试与相关单位联系、核实印章真实性。
缔约前的身份核实
在非法定代表人盖章签字的情况下,可以要求合同相对人提供公司授权材料及身份证明,以证明其代理权限,并对盖章人员、工作证件进行拍照留存。必要时,可以事先与公司联系,对缔约意向进行确认。
缔约时增添法定代表人签名
除加盖公章外,缔约时还可考虑增加法定代表人签名。法定代表人执行公司对外业务时,无须另行授权,且具备了相互印证身份的效力,这样很大程度上降低交易对手使用“假章”而否认合同效力的可能性。
声明丨本站部分内容系转载,如您知悉或认为本站刊载的内容存在任何版权问题,敬请告知处理。
扫描左边二维码手机访问 分享到微信 1. 打开微信,点击“发现”,调出“扫一扫”功能 2. 手机摄像头对准左边的二维码,打开文章 3. 点击右上角分享文章 |
京ICP备12000547号-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877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