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律师事务所 律师网站          
 
 

合同纠纷律师 >> 合同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释义之第六章 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

日期:2015-02-01 来源:北京合同律师 作者:合同纠纷律师 阅读:43次 [字体: ] 背景色:        

本章共十六条,是关于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的规定。 

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
系的协议。本章规定了什么情况下合同权利义务终止,解除合同的条件、程序及解除合
同后责任的承担,抵销的条件、程序,提存的条件、程序,债务的免除,债权债务的混
同,以及后合同义务等。     第九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
 
(一)债务已经按照约定履行; 

(二)合同解除; 

(三)债务相互抵销; 

(四)债务人依法将标的物提存; 

(五)债权人免除债务; 

(六)债权债务同归于一人; 

(七)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终止的其他情形。 

【释义】本条是关于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情形的规定。 

合同是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债权债务关系的协
议。合同的性质,决定合同是有期限的民事法律关系,不可能永恒存在,有着从设立到
终止的过程。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指依法生效的合同,因具备法定情形和当事人约定
的情形,合同债权、债务归于消灭,债权人不再享有合同权利,债务人也不必再履行合
同义务。按照本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终止。 

一、债务已经按照约定履行 

合同是当事人为达到其利益要求而达成的合意,合同目的的实现,有赖于债务的履
行。债务按照合同约定得到履行,一方面可使合同债权得到满足,另一方面也使得合同
债务归于消灭,产生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的后果。 

债务已经按照约定履行,指债务人按照约定的标的、质量、数量、价款或者报酬、
履行期限、履行地点和方式全面履行。 

以下情况也属于合同按照约定履行: 

(一)当事人约定的第三人按照合同内容履行 

合同是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协议,其权利义务原则上不涉及合同之外的第三人,
合同债务当然应当由债务人履行,但有时,为了实现当事人特定目的,便捷交易,法律
允许合同债务由当事人约定的第三人履行,第三人履行债务,也产生债务消灭的后果。
比如债务人乙和债权人甲约定,由第三人丙偿还乙欠甲的10万元人民币的债务,丙将10
万元人民币偿还给甲后,该合同的权利义务亦终止。 

(二)债权人同意以他种给付代替合同原定给付 

合同的种类不同,债务的内容也不同,比如,货物买卖合同,债务的内容是交付货
物或支付价款;承揽合同,债务的内容是提供劳务或者支付报酬。债务人应当按照合同
约定的内容履行,但有时,实际履行债务在法律上或者事实上不可能,比如,债务履行
时,法律规定该履行需经特许,债务人无法得到批准许可,或者标的物已灭失,无法交
付;或者实际履行费用过高,比如交付货物的运输费用大大提高,甚至超过合同标的的
价格,实际履行极不经济;或者不适于强制履行,比如以债务人的具有人身性质的特定
行为为标的合同。在实际履行不可能的情况下,经债权人同意,可以采用代物履行的办
法,达到债务消灭的目的。比如,债务人乙按照合同约定,应当向债权人甲交付100吨吉
林产圆粒大米,由于乙收购遇到困难,不能交付,但乙有100吨天津圆粒大米,质量与合
同约定的吉林大米基本相同,甲同意交付天津大米以代替吉林大米的交付,乙交付了天
津大米,债务即消灭。有时代物履行可能会有差价,支付差价后,也产生债务消灭的后
果。 

(三)当事人之外的第三人接受履行 

债务人应当向债权人履行债务,债权人受领后产生债务消灭的后果。但有时,当事
人约定由债务人向第三人履行债务,债务人向第三人履行后,也产生债务消灭的后果。
比如债务人乙欠债权人甲1万元人民币,债权人甲又欠第三人丙的钱,债权人甲请求债务
人乙直接将欠款付给丙,乙同意,并按照其欠甲款的数额将钱付给了丙,从而消灭了其
对甲的债务。 

债务履行后,是否以债权人接受作为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的条件?有三种情况:一
是债务履行不适当,债权人提出了异议;二是债务已经按照约定履行,但债权人拒绝接
受;三是债权人下落不明,或者死亡、丧失行为能力而未确定继承人或监护人无法履行
。第一种情况,表明对合同的履行存在争议,在合同纠纷没有解决以前,合同的权利义
务不能终止。在第二种和第三种情况下,债务人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将标的物提存,
达到终止合同的权利义务的目的。 

合同中约定几项债务时,某项债务按照约定履行,产生债务消灭的效果,但并非终
止合同。在双务合同中,只有当事人双方都按照约定履行,合同才能终止。任何一方履
行有欠缺,都不能达到终止合同的目的。 

二、合同解除 

合同的解除,指合同有效成立后,当具备法律规定的合同解除条件时,因当事人一
方或双方的意思表示而使合同关系归于消灭的行为。 

合同解除具有以下特征: 

(一)合同的解除适用于合法有效的合同。合同只有在生效以后,才存在解除,无
效合同、可撤销合同不发生合同解除。 

(二)合同解除必须具备法律规定的条件。合同一旦生效,即具有法律拘束力,非
依法律规定,当事人不得随意解除合同。我国法律规定的合同解除条件主要有约定解除
和法定解除。 

(三)合同的解除必须有解除的行为。即符合法律规定的解除条件,合同还不能自
动解除,不论哪方当事人享有解除合同的权利,主张解除合同的一方,必须向对方提出
解除合同的意思表示,才能达到合同解除的法律后果。 

(四)合同解除使合同关系自始消灭或者向将来消灭。即合同的解除,要么视为当
事人之间未发生合同关系,要么合同尚存的权利义务不再履行。 

合同解除与附解除条件的合同,虽然在解除合同的条件成就时,都使合同消灭,但
两者有区别,表现在:(1)附解除条件,是行为人以意思表示对自己的行为所加的限制
性附款;合同的解除不是合同的附款,不仅基于当事人约定发生,也基于法律规定发生
。(2)附解除条件的合同,条件成就时合同自然解除,不需要当事人再有什么意思表示
;合同的解除,仅具备条件还不能使合同消灭,必须有解除合同的意思表示。(3)附解
除条件的合同,条件成就时,合同对于将来失其效力;合同解除,合同不仅对于将来失
其效力,有些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 

三、债务相互抵销 

债务相互抵销,指当事人互负到期债务,又互享债权,以自己的债权充抵对方的债
权,使自己的债务与对方的债务在等额内消灭。比如,乙在合同约定的还款日期,应支
付给甲10万元人民币货款,与此同时甲也欠乙10万元人民币,并已到清偿日期,此时,
乙可以向甲表明,自己不偿还甲的10万元债务,甲也不必偿还欠乙的10万元债务。两相
抵销,互不相欠。 

债务相互抵销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必须是当事人双方互负债务,互享债权。抵销发生的基础在于当事人双方既
互负债务,又互享债权,只有债务而无债权或者只有债权而无债务,均不发生抵销。 

(二)当事人双方互负的债权债务,须均合法,其中一个债为不法时,不得主张抵
销。 

(三)按照合同的性质或者依照法律规定不得抵销的债权不得抵销。 

抵销制度,一方面免除了当事人双方实际履行的行为,方便了当事人,节省了履行
费用。另一方面,当互负债务的当事人一方财产状况恶化,不能履行所负债务时,通过
抵销,起到了债的担保的作用;特别是当一方当事人破产时,对方履行交付的财产将作
为破产财产,而未收回的债权要在各债权人间平均分配,显然不利于对方当事人,而通
过抵销,可以使对方当事人的债权迅速获得满足。我国破产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债权
人对破产企业负有债务的,可以在破产清算前抵销。” 

四、债务人依法将标的物提存 

提存,指由于债权人的原因,债务人无法向其交付合同标的物时,债务人将该标的
物交给提存机关而消灭合同的制度。比如,债务人乙在合同约定的履行期限,准备向债
权人甲交付货物,但却无法找到债权人,乙根据法律有关规定,将该货物交给提存机关
,货物被提存后,债务即消灭。 

债务的履行往往需要债权人的协助,如果债权人无正当理由而拒绝受领或者不能受
领,债权人虽应负担受领迟延的责任,但债务人的债务却不能消灭,债务人仍得随时准
备履行,这显然有失公平。我国50年代曾有过提存制度,后中断。1981年制定的经济合
同法规定:“定作方超过6个月不领取定作物的,承揽方有权将定作物变卖,所得价款在
扣除报酬、保管费用以后,用定作方的名义存入银行。”该规定虽然没有用提存这一概
念,但实质却是承认了提存的法律制度。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
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规定:“债权人无正当理由拒绝债务人履行义
务,债务人将履行的标的物向有关部门提存的,应当认定债务已经履行。因提存所支出
的费用,应当由债权人承担。提存期间,财产收益归债权人所有,风险责任由债权人承
担。”明确承认提存是债的消灭的原因。合同法将提存作为合同权利义务终止的法定原
因之一,规定了提存的条件、程序和法律效力。 

五、债权人免除债务 

债权人免除债务,指债权人放弃自己的债权。债权人可以免除债务的部分,也可以
免除债务的全部。比如,债务人乙应当偿还债权人甲2万元人民币,甲表示乙可以少还或
者不还,就是债权人免除债务。甲表示只需要偿还1万元,是债务的部分免除;表示2万
元都不必偿还,是债务的全部免除。免除部分债务的,合同部分终止,免除全部债务的
,合同全部终止。 

六、债权债务同归于一人 

债权和债务同归于一人,指由于某种事实的发生,使一项合同中,原本由一方当事
人享有的债权,而由另一方当事人负担的债务,统归于一方当事人,使得该当事人既是
合同的债权人,又是合同的债务人。比如,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了房屋租赁合同,在乙
公司尚未支付租金时,甲乙二公司合并成立了一个新的公司,甲公司的债权和乙公司的
债务都归属于新公司,原甲公司和乙公司之间的合同自然终止。 

七、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终止的其他情形 

除了前述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的情形,出现了法律规定的终止的其他情形的,合同
的权利义务也可以终止。比如。民法通则第六十九条规定:代理人死亡、丧失民事行为
能力,作为被代理人或者代理人的法人终止,委托代理终止。本法第四百一十一条规定
:委托人或者受托人死亡、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或者破产的,委托合同终止。 

当事人也可以约定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的情形,比如,当事人订立的附解除条件的
合同,当解除条件成就时,债权债务关系消灭,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当事人订立附终
止期限的合同,期限届至时,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比如,赠与人与受赠人约定,赠与
人每月负担受赠人的生活费至其18周岁,受赠人18周岁前参加工作的,自参加工作之日
,赠与合同终止。如果受赠人17周岁参加工作,赠与人与受赠人之间的合同的权利义务
终止。 

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与被宣告无效的合同、被撤销的合同都使合同关系不复存在,
但他们在性质上、法律后果上有明显的不同。 

(一)合同权利义务终止与无效合同 

合同权利义务终止与无效合同的主要区别是:(1)无效合同指合同不符合法律规定
的合同有效条件,合同关系不应成立;而合同权利义务终止是消灭已经生效的合同。(
2)无效合同是当然无效,即使当事人不对合同效力提出主张,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关也
有权确认合同无效;而合同权利义务终止是出现了终止合同的法定的事由,当事人行使
权利使合同关系消灭,国家不主动干预。(3)合同被宣告无效后,合同自始无效,产生
恢复原状的法律后果;而合同权利义务终止主要是对将来失其效力,即合同不再履行,
只有某些被解除的合同溯及既往。 

(二)合同权利义务终止与合同被撤销 

合同权利义务终止与合同被撤销都是通过当事人行使法定权利而使合同关系消灭,
但两者有区别,表现在:(1)合同被撤销主要是因受欺诈、胁迫,或者因重大误解、显
失公平而订立合同,撤销合同的原因在合同订立时就存在,法律直接规定可以撤销合同
。合同权利义务终止的原因发生在合同成立以后,由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终止合同
。(2)合同的撤销必须由撤销权人提出,由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确认,而合同权利义
务终止可以通过当事人协商或者一方当事人行使法定权利,不一定需要仲裁机构或者人
民法院裁决。(3)合同被撤销发生溯及既往的效力;合同权利义务终止,有些并不发生
溯及既往的效力。 

第九十二条  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后,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根据交易习
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 

【释义】本条是关于后合同义务的规定。 

后合同义务,指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后,当事人依照法律的规定,遵循诚实信用原
则,根据交易习惯履行的义务。 

后合同义务具有以下特点; 

1.后合同义务是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后产生的义务,合同成立前,当事人承担的是
先合同义务;合同的权利义务未终止,当事人履行的是合同义务。 

2.后合同义务主要是法律规定的义务。如果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履行某项义务,该
义务为合同义务,不履行该义务,承担违反合同的责任。后合同义务主要是法定义务,
违反后合同义务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3.后合同义务是诚实信用原则派生的义务。诚实信用原则要求民事活动的当事人具
有诚实、守信、善意的心理状况,不损人利己,不规避法律,在民事活动中维持双方的
利益平衡,以及当事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平衡。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后,当事人应当履
行哪些义务,并没有一定之规,依诚实信用原则应履行的义务,均应为后合同义务的范
围。 

4.后合同义务的内容根据交易习惯确定。合同的内容不同,后合同义务也不同,法
律不可能针对个案确定后合同义务的内容,但按照交易习惯,某类合同终止后,当事人
通常的行为准则,应作为后合同义务。所谓交易习惯,一方面指一般的民商事活动应遵
循的习惯,另一方面指当事人双方长期交易关系中形成的习惯。 

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根据交易习惯,合同终止后的义务通常有以下几方面: 

1.通知的义务。合同权利义务终止后,一方当事人应当将有关情况及时通知另一方
当事人。比如,债务人将标的物提存的,应当通知债权人标的物的提存地点和领取方式
。 

2.协助的义务。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后,当事人应当协助对方处理与原合同有关的
事务。比如,合同解除后,需要恢复原状的,对于恢复原状给予必要的协助;合同的权
利义务终止后,对于需要保管的标的物协助保管。 

3.保密的义务。保密指保守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合同约定不得泄露的事项。国家
秘密,指关系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于一定范围的
人员知悉的事项。国家秘密事关国家安全和利益,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后,合法接触。
掌握、使用国家秘密的合同当事人,对于保密期内的国家秘密,无权向第三者泄露。泄
露了国家秘密,要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商业秘密,指不为公众所知
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
营信息。商业秘密一旦进入公共领域,就会失去其商业价值,损害合同当事人的经济利
益和竞争优势。因此,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后,当事人负有保守商业秘密的义务。泄露
了商业秘密要承担民事责任。除了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保密的特
定事项,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后,当事人也不得泄露。 

第九十三条  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合同。 

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解除合同的条件。解除合同的条件成就时,解除权人可以解除
合同。 

【释义】本条是关于约定解除合同的规定。 

根据合同自愿原则,当事人在法律规定范围内享有自愿解除合同的权利。当事人约
定解除合同包括两种情况: 

1.协商解除 

协商解除,指合同生效后,未履行或未完全履行之前,当事人以解除合同为目的,
经协商一致,订立一个解除原来合同的协议。比如,乙公司向甲公司订购了一批服装面
料,准备生产时装,但由于乙公司的生产订单被取消,乙公司不再需要订购的面料,于
是与甲公司协商一致解除合同。 

协商解除是双方的法律行为,应当遵循合同订立的程序,即双方当事人应当对解除
合同意思表示一致,协议未达成之前,原合同仍然有效。如果协商解除违反了法律规定
的合同有效成立的条件,比如,损害了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解除合同的协议不能
发生法律效力,原有的合同仍要履行。 

2.约定解除权 

约定解除权,指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某种情况,当事人一方
或者双方有解除合同的权利。比如甲乙双方签订了房屋租赁合同,出租人甲与承租人乙
约定,未经出租人同意,承租人允许第三人在该出租房屋居住的,出租人有权解除合同
。也可以约定,出租房屋的设施出现问题,出租人不予以维修的,承租人有权解除合同
。解除权可以在订立合同约定,也可以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约定,可以约定一方享有解
除合同的权利,也可以约定双方享有解除合同的权利,当解除合同的条件出现时,享有
解除权的当事人可以行使解除权解除合同,而不必再与对方当事人协商。解除权的约定
也是一种合同,行使约定的解除权应当以该合同为基础。 

协商解除和约定解除权,虽然都是基于当事人双方的合意,但二者有区别,表现在
:(1)协商解除是当事人双方根据已经发生的情况,达成解除原合同的协议;而约定解
除权是约定将来发生某种情况时,一方或双方享有解除权。(2)协商解除不是约定解除
权,而是解除现存的合同关系,并对解除合同后的责任分担、损失分配达成共识;而约
定解除权本身不导致合同的解除,只有在约定的解除条件成就时,通过行使解除权方可
使合同归于消灭。(3)协商解除主要是对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重新安排、调整和
分配;而约定解除权主要是对当事人提供补救,使其有可能通过行使解除权来维护自己
的权益。 

由于约定解除也是当事人之间订立的合同,因此,该约定应当符合合同生效的条件
,不得违反法律,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根据法律规定必须经过有关部门批准
才能解除的合同,当事人不得按照约定擅自解除。 

第九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二)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
要债务; 

(三)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 

(四)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五)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释义】本条是关于法定解除合同的规定。 

法定解除,指合同生效后,没有履行或者未履行完毕前,当事人在法律规定的解除
条件出现时,行使解除权而使合同关系消灭。 

法定解除与约定解除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表现在,法定解除是法律直接规定
解除合同的条件,当条件具备时,解除权人可直接行使解除权,将合同解除;而约定解
除是双方的法律行为,一方的行为不能导致合同解除。其联系表现在:约定解除可以对
法定解除作补充。比如约定违反合同中的任何一项规定,不论程度如何,均可解除合同
。 

本条规定的解除合同的条件有: 

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的目的的 

何谓不可抗力,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五十三条规定: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
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不能预见,指行为人主观上对于某一客观情况的发生无法预测。对于某一客观情况
的发生可否预见,因人的认知能力不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各异,预见能力必然有差
别。因此,不可预见,应以一般人的预见能力作为判断标准。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表
明某一事件的发生具有客观必然性。不能避免,指当事人尽了最大的努力,仍然不能避
免事件的发生。不能克服,指当事人在事件发生后,尽了最大的努力,仍然不能克服事
件造成的损害后果。客观情况,指独立于当事人行为之外的客观情况。 

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是对不可抗力范围的原则规定,至于哪些可作为影
响合同履行的不可抗力事件,我国法律没有具体规定,各国法律规定不尽相同,一般说
来,以下情况被认为属于不可抗力:1.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水灾等因自然界
的力量引发的灾害。自然灾害的发生,常常使合同的履行成为不必要或者不可能,需要
解除合同。比如,地震摧毁了购货一方的工厂,使其不再需要订购的货物,要求解除合
同。需要注意的是,一般各国都承认自然灾害为不可抗力,但有的国家认为自然灾害不
是不可抗力。因此,在处理涉外合同时,要特别注意各国法律的不同规定。2.战争。战
争的爆发可能影响到一国以至于更多国家的经济秩序,使合同履行成为不必要。3.社会
异常事件。主要指一些偶发的阻碍合同履行的事件。比如罢工、骚乱,一些国家认为属
于不可抗力。4.政府行为。主要指合同订立后,政府颁布新的政策、法律,采取行政措
施导致合同不能履行,如发布禁令等,有些国家认为属于不可抗力。 

不可抗力事件的发生,对履行合同的影响可能有大有小,有时只是暂时影响到合同
的履行,可以通过延期履行实现合同的目的,对此不能行使法定解除权。只有不可抗力
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实现时,当事人才可以解除合同。 

二、因预期违约 

因预期违约解除合同,指在合同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
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的,对方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预期违约分为明示违约和
默示违约。所谓明示违约,指合同履行期到来之前,一方当事人明确肯定地向另一方当
事人表示他将不履行合同。所谓默示违约,指合同履行期限到来前,一方当事人有确凿
的证据证明另一方当事人在履行期限到来时,将不履行或者不能履行合同,而其又不愿
提供必要的履行担保。预期违约,降低了另一方享有的合同权利的价值,如果在一方当
事人预期违约的情况下,仍然要求另一方当事人在履行期间届满才能主张补救,将给另
一方造成损失。允许受害人解除合同,受害人对于自己尚未履行的合同可以不必履行,
有利于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三、因迟延履行 

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
以解除合同。迟延履行,指债务人无正当理由,在合同约定的履行期间届满,仍未履行
合同债务;或者对于未约定履行期限的合同,债务人在债权人提出履行的催告后仍未履
行。债务人迟延履行债务是违反合同约定的行为,但并非就可以因此解除合同。只有符
合以下条件,才可以解除合同: 

(一)迟延履行主要债务 

所谓主要债务,应当依照合同的个案进行判断,一般说来,影响合同目的实现的债
务,应为主要债务。比如买卖合同,在履行期限内交付的标的物只占合同约定的很少一
部分,不能满足债权人的要求,应认为迟延履行主要债务。有时,迟延履行的部分在合
同中所占物质比例不大,但却至关重要,比如,购买机械设备,债务人交付了所有的设
备,但迟迟不交付合同约定的有关设备的安装使用技术资料,使债权人不能利用该设备
,也应认为是迟延履行主要债务。 

(二)经催告后债务人仍然不履行债务 

债务人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的,债权人应当定一合理期间,催告债务人履行。该合理
期间根据债务履行的难易程度和所需要时间的长短确定,超过该合理期间债务人仍不履
行的,表明债务人没有履行合同的诚意,或者根本不可能再履行合同,在此情况下,如
果仍要债权人等待履行,不仅对债权人不公平,也会给其造成更大的损失,因此,债权
人可以依法解除合同。 

四、因迟延履行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迟延履行不能实现合同目的,指迟延的时间对于债权的实现至关重要,超过了合同
约定的期限履行合同,合同目的就将落空。通常以下情况可以认为构成根本违约的迟延
履行:1.当事人在合同中明确约定超过期限履行合同,债权人将不接受履行,而债务人
履行迟延。2.履行期限构成合同的必要因素,超过期限履行将严重影响订立合同所期望
的经济利益。比如季节性、时效性较强的标的物,像中秋月饼,过了中秋节交付,就没
有了销路。3.继续履行不能得到合同利益。 

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其他违约行为,主要指违反的义务对合同目的的实现十分
重要,如一方不履行这种义务.将剥夺另一方当事人根据合同有权期待的利益。该种违
约行为主要包括:1.完全不履行,即债务人拒绝履行合同的全部义务。2.履行质量与
约定严重不符,无法通过修理、替换、降价的方法予以补救。比如,约定交付的标的物
是一级棉花,但交付的却是买方根本无法使用的等外品。3.部分履行合同,但该部分的
价值和金额与整个合同的价值和金额相比占极小部分,对于另一方当事人无意义,比如
,约定交付100吨钢材,只交付了10吨;或者未履行的部分对于整个合同目的的实现至关
重大,比如,成套设备买卖,未交付关键配件,使交付的设备无法运转。 

五、法律规定的其他解除情形 

除了上述四种法定解除情形,本法还规定了其他解除合同的情形。比如,因行使不
安抗辩权而中止履行合同,对方在合理期限内未恢复履行能力,也未提供适当担保的,
中止履行的一方可以请求解除合同。 

法律规定解除的条件,并不是说具备这些条件,当事人必须解除合同,是否行使解
除的权利,应由当事人决定;同时,法定解除条件,也是对任意解除合同的限制,为了
鼓励交易,避免资源浪费,合理保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非当事人要求,又必须解
除的合同,不应解除而应继续履行。 

第九十五条  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解除权行使期限,期限届满当事人不行使的
,该权利消灭。 

法律没有规定或者当事人没有约定解除权行使期限,经对方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不
行使的,该权利消灭。 

【释义】本条是关于解除权行使期限的规定。 

解除权的行使,是法律赋予当事人的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手段,但该权利的行使不
能毫无限制。行使解除权会引起合同关系的重大变化,如果享有解除权的当事人长期不
行使解除的权利,就会使合同关系处于不确定状态,影响当事人权利的享有和义务的履
行。因此,解除权应当在一定期间行使。按照本条规定,行使解除权的期限分为两种情
况: 

1.按照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的解除权的行使期限行使 

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解除权行使期限的,期限届满当事人不行使的,该权利消
灭。比如,如果当事人约定出现某种事由可以在一个月内行使解除权。那么在合同约定
的事由发生一个月后,解除权消灭,当事人不能要求解除合同,而必须继续履行。 

2.在对方当事人催告后的合理期限内行使 

法律没有规定或者当事人没有约定解除权行使期限的,非受不可抗力影响的当事人
或者违约一方当事人为明确自己义务是否还需要履行,可以催告享有解除权的当事人行
使解除权,享有解除权的当事人超过合理期限不行使解除权的,解除权消灭,合同关系
仍然存在,当事人仍要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所谓催告后的合理期限,根据个案的不
同情况确定,作为享有解除权的当事人应本着诚实信用原则,在收到催告后尽早通知对
方是否解除合同。当事人对催告的合理期间有异议的,由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确定。
 

第九十六条  当事人一方依照本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第九十四条的规定主张解除
合同的,应当通知对方。合同自通知到达对方时解除。对方有异议的,可以请求人民法
院或者仲裁机构确认解除合同的效力。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解除合同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的,依照其规定。 

【释义】本条是关于解除合同程序的规定。 

当事人一方依照本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第九十四条规定解除合同,应当遵守下列
程序规定: 

一、必须具备法定解除合同的条件 

合同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和第九十四条对约定解除权和法定解除作了规定,按照这
两条规定,具备以下条件,不必经对方当事人同意,只需向对方作出解除合同的意思表
示,就可以解除合同:1.当事人约定的解除合同的条件成就;2.因不可抗力不能实现
合同目的的;3.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另一方当事人明确表示或者以其行为表明不履行
主要义务的;4.另一方当事人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的;
5.另一方当事人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6.法律
规定的其他解除情形。不具备上述条件,一方当事人不能解除合同。 

二、行使解除权应当通知对方当事人 

当事人一方行使解除合同的权利,必然引起合同的权利义务的终止,为了防止一方
当事人因不知道对方已行使合同解除权而仍为履行的行为,从而遭受损害,本条规定,
当事人根据约定解除权和法定解除权主张解除合同的,应当通知对方。合同自通知到达
对方时解除。对方当事人接到解除合同的通知后,认为不符合约定的或者法律规定的解
除合同的条件,不同意解除合同的,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确认能否解除合同
。 

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解除合同应当办理批准、登记手续的,未办理有关手续,
合同不能终止。比如,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规定:合营企业如发生严重亏损、一方不履
行合同和章程规定的义务、不可抗力等,经合营各方协商同意,报审查批准机关批准,
并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可终止合同。如果没有履行法律规定的批准登记手续
,中外合资经营合同没有终止。 

第九十七条  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终止履行;已经履行的,根据履行情况和
合同性质,当事人可以要求恢复原状、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 

【释义】本条是关于合同解除的效力的规定。 

合同解除后债权债务如何处理?我国法学界有不同认识。一种观点认为,合同解除
具有湖及既往的效力。既合同解除后与自始没有合同相同,已履行的部分恢复原状,未
履行的部分不再履行。另一种观点认为,合同解除并未使合同关系消灭而只是阻止其发
生作用,因此,合同解除原则上只能对将来发生效力,未履行的不再履行,已履行的部
分,产生返还请求权。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合同解除一般溯及既往,但不能一刀切。因
为如果不溯及既往,已经履行的部分只能基于不当得利之债提出返还请求权,而溯及既
往可以基于所有权请求恢复原状,所有权的效力优于债权,当违约方有数个债权人的情
况下,基于所有权请求返还财产更能保护非违约方的利益。不仅如此,因不当得利返还
,往往以受领人的现存利益为限,而因恢复原状返还,即使受领人现有财产减少,也不
能免除返还义务,对非违约方有利。但要求所有被解除的合同都溯及既往也不可能,某
些合同从其性质和履行情况看,就不适于溯及既往。 

英美法系认为,合同因违约而解除,违约一方在解除前应付的款项仍须支付,已付
的款项不得收回。无辜一方付给违约一方的款项,可按一般原则收回,并可收回已支付
的订金。合同解除后,双方未来的义务不再履行。合同因意外受挫而解除,在意外发生
前应支付的款项,假如未付不必付,假如已付则可收回。假如应收或已收款项的一方,
在意外发生之前根据或者为了履行合同支付或欠下费用,法庭在考虑所有情况后认为公
平的话,可允许他保留对方已付的部分款项,或者追收应支付的部分款项,最高额不得
超越他实际所支付或欠下的费用。 

我国合同法从实际出发,借鉴国外经验,遵循经济活动高效的原则,对合同解除的
效力作了比较灵活的规定,即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终止履行;已经履行的,根据
履行情况和合同性质,当事人可以要求恢复原状、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有权要求赔偿
损失。 

所谓根据履行情况,指根据履行部分对债权的影响。如果债权人的利益不是必须通
过恢复原状才能得到保护,不一定采用恢复原状。当然如果债务人已经履行的部分,对
债权人根本无意义,可以请求恢复原状。 

所谓根据合同性质,指根据合同标的的属性。根据合同的属性不可能或者不容易恢
复原状的,不必恢复原状。这类情况主要有:1.以使用标的为内容的连续供应合同。比
如水、电、气的供应合同,对以往的供应不可能恢复原状;租赁合同,一方在使用标的
后,也无法就已使用的部分作出返还。2.以行为为标的的合同。比如劳务合同,对于已
经支付的劳务,很难用同样的劳动者和同质量的劳务返还。3.涉及善意第三人利益的合
同。比如,合同标的物的所有权已经转让给他人,如果返还将损害第三人利益;解除委
托合同,如果允许将已办理的委托事务恢复原状,就意味着委托人与第三人发生的法律
关系失效,将使第三人的利益失去保障。 

所谓恢复原状,指恢复到订约前的状态。恢复原状时,原物存在的,应当返还原物
,原物不存在的,如果原物是种类物,可以用同一种类物返还。恢复原状还包括:1.返
还财产所产生的孳息;2.支付一方在财产占有期间为维护该财产所花费的必要费用;3
.因返还财产所支出的必要费用。 

其他补救措施,包括请求修理、更换、重作、减价等措施。 

合同解除后还能否请求损害赔偿?国外法学界有不同的观点:一种意见认为,合同
解除与损害赔偿不能并存。理由是,合同解除使合同关系回复到订约前的状态,与未发
生合同关系一样,因违约而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没有存在的基础。另一种意见认为,合同
解除与债务不履行的损害赔偿可以并存。理由是,因债务不履行而产生的损害赔偿责任
在合同解除前就存在,不因合同解除而丧失。还有的认为,合同解除与信赖利益的损害
赔偿并存。理由是,合同因解除而消灭,不再有因债务不履行的损害赔偿责任,但非违
约方却会遭受因相信合同存在而实际不存在所致的损害,对该种损害应当赔偿。 

我国法律承认合同解除与损害赔偿并存。民法通则规定:“合同的变更或者解除,
不影响当事人要求赔偿损失的权利。”本条规定,合同解除后,有权要求赔偿损失。这
样规定的理由是:1.合同解除不溯及既往的,如果只是使未履行的合同不再履行,不得
请求赔偿损害,那么一方当事人因另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合同或者不适当履行合同受到的
损害就无法补救。2.合同解除溯及既往的,如果只是恢复原状,那么非违约方订立合同
所支出的费用,因相信合同能够履行而作准备所支出的人力、物力,以及为恢复原状而
支出的费用就得不到补偿。3.在协议解除合同的情况下,一方当事人因解除合同受了损
失,如果获利的一方不赔偿对方当事人因解除合同受到的损害,不符合公平原则。水路
货物运输合同实施细则规定:“货物发运前,承运人或托运人征得对方同意,可以解除
合同。承运人提出解除合同的,应退还已收的运输费用,并付给托运人已发生的货物进
港短途搬运费用;托运人提出解除合同的,应付给承运人已发生的港口费用和船舶待时
费用。”4.在因第三人的过错致使合同不能履行而解除的情况下,债权人不能直接向第
三人主张权利,如果债务人不承担解除合同的赔偿责任,他要么不向第三人主张权利以
弥补债权人的损失,要么自己独享主张权利后而取得的利益,使债权人的利益得不到保
障。因此,合同解除后,确因一方的过错造成另一方损害的,有过错的一方应向受害方
赔偿损害,不能因合同解除而免除其应负的赔偿责任。 

解除合同后是否都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可以分别不同情况:1.协议解除合同的,当
事人在协议中免除了对方损害赔偿责任的,协议生效后,不得再请求赔偿。2.因不可抗
力解除合同,一般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但在不可抗力发生后,应当采取补救措施减少
损失扩大而没有采取的,应对扩大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3.一方当事人因他方根本违约
或者经催告仍不履行义务而解除合同的,如果解除只向将来发生效力,违约方应当赔偿
另一方因违反合同受到的损失;解除如果溯及既往,违约方应当支付受害方因订立合同
、准备履行合同和因恢复原状而支出的费用。 

第九十八条  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不影响合同中结算和清理条款的效力。 

【释义】本条是关于合同终止后有关事宜的规定。 

合同终止,合同条款也相应的失去其效力。但是如果该合同尚未结算清理完毕,合
同中约定的结算清理条款仍然有效。 

结算是经济活动中的货币给付行为,结算的方式主要有;1.银行汇票结算。银行汇
票是汇款人将款项交存银行,由银行签发给汇款人持往异地办理转帐结算或支取现金的
票据。2.商业汇票结算。商业汇票是收款人或者付款人(或承兑申请人)签发,由承兑
人承兑,并于到期日向收款人或被背书人支付款项的票据。3.银行本票结算。银行本票
是申请人将款项交存银行,由银行签发给其凭以办理转帐结算或支取现金的票据。4.支
票结算。支票是银行的存款人签发给收款人办理结算或委托开户银行将款项支付给收款
人的票据。5.汇兑。汇兑是汇款人委托银行将款项汇给外地收款人的结算方式。6.委
托收款。委托收款是收款人委托银行向付款人收取款项的结算方式。如果当事人在合同
中约定了结算方式,合同终止后,应当按照约定的方式结算。 

清理指对债权债务进行清点、估价和处理。如果合同中约定了进行清理的主体——
比如某会计师事务所、某财产评估机构,清理的范围——比如是固定资产、流动资金,
还是库存产成品,以及清理的方法——比如按照政府定价还是市场价,应当按照合同约
定进行清理。 

第九十九条  当事人互负到期债务,该债务的标的物种类、品质相同的,任何一方
可以将自己的债务与对方的债务抵销,但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按照合同性质不得抵销的除
外。 

当事人主张抵销的,应当通知对方。通知自到达对方时生效。抵销不得附条件或者
附期限。 

【释义】本条是关于法定抵销的规定。 

抵销,指当事人双方互负债务,各以其债权充抵债务的履行。 

抵销因其产生的根据不同,可分为法定抵销和协议抵销。法定抵销,指法律规定抵
销的条件,具备条件时依当事人一方的意思表示即发生抵销的效力。 

法定抵销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当事人双方互负债务互享债权 

抵销发生的基础在于当事人双方既互负债务,又互享债权,只有债务而无债权或者
只有债权而无债务,均不发生抵销。双方当事人互负债务互享债权,一般因两个法律关
系而发生,但也不排除当事人双方基于多个法律关系而累计的对待债权债务。比如,甲
欠乙建设工程款200万元,乙第一次向甲购货欠款150万元,第二次购货欠50万元。甲可
以以乙两次共欠其的200万元货款债权,抵销其欠乙的200万元工程款。 

2.双方债务均已到期 

抵销具有相互清偿的作用,因此只有履行期限届至时,才可以主张抵销,否则,等
于强制债务人提前履行债务,牺牲其期限利益。但在特殊情况下,未届清偿期债权可以
视为到期债权,依法抵销。比如我国破产法规定:“破产宣告时未到期的债权,视为已
到期的债权,但是应当减去未到期的利息。” 

3.债务的标的物种类、品质相同 

种类相同,指合同标的物本身的性质和特点一致。比如都是支付金钱,或者交付同
样的种类物。品质相同,指标的物的质量、规格、等级无差别,比如都是一级天津大米
。债务种类品质不相同,原则上不允许抵销。债务的标的物品质种类相同还表明,用以
抵销的债务应当是物而非行为,因为行为具有特定的人身性质,不具有可比性,很难使
双方债权在对等额内消灭。 

当事人双方互负到期债务的,任何一方可以将自己的债务与对方的债务抵销,但下
列情况除外: 

1.依照法律规定不得抵销的 

法律规定不得抵销的债务,当事人不得通过协议抵销。比如,民事诉讼法规定:“
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有权扣留、提取被执行人应
当履行义务部分的收入。但应当保留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的生活必需费用。”根据
这一规定,当事人不得将债务人的生活必需费用用以抵销债务。 

2.按照合同的性质不得抵销的 

按照合同的性质不得抵销的情形主要有:(1)必须履行的债务不得抵销。比如应当
支付给下岗工人的生活保障金,不得用以抵销工人欠企业的债务。(2)具有特定人身性
质或者依赖特定技能完成的债务不得抵销。比如根据教学合同,乙校的张老师应去甲校
讲授数学课一个月,而甲校的李老师也负有在乙校讲授一个月数学课的义务,讲课报酬
相同。虽然是同种类债务,时间、报酬都相同,但由于张、李二人的讲授方法不可能相
同,因此,双方的讲课债务不能抵销。 

当事人主张抵销的,必须以意思表示为之,该意思表示以通知对方时发生效力,对
方为无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的,通知到达其法定代理人时发生效力。 

抵销不得附条件或附期限。附条件的抵销只有在条件成就时才能实行,而条件有可
能不成就。附期限的抵销在期限尚未到来时也不能实现。抵销附条件和附期限,使得抵
销不确定,不符合设立抵销制度的目的,并可能损害一方当事人的权利。 

在当事人双方债权债务互为相等的情况下,抵销产生合同关系消灭的法律后果,但
如果债务的数额大于抵销额,抵销不能消灭合同关系,而只是在抵销范围内减少债权。
比如,甲公司尚未偿还乙公司20万元人民币到期债务,乙公司向甲公司支付20万元货款
的债务也已届清偿期,双方协商一致将债务互为抵销,双方的合同关系即归于消灭。如
果乙公司应偿付甲公司50万元人民币货款,那么乙公司与甲公司的债权相互抵销后,仍
负有偿还30万元人民币的债务,其与甲的购销合同不能消灭。 

第一百条  当事人互负债务,标的物种类、品质不相同的,经双方协商一致,也可
以抵销。 

【释义】本条是关于约定抵销的规定。 

约定抵销,指当事人双方协商一致,使自己的债务与对方的债务在对等额内消灭。
 

法定抵销与约定抵销都是将双方的债务在对等额内消灭。但两者有不同,主要表现
在: 

1.抵销的根据不同 

法定抵押是基于法律规定,只要具备法定条件,任何一方可将自己的债务与对方的
债务抵销;约定抵销,双方必须协商一致,不能由单方决定抵销。 

2.对抵销的债务的要求不同 

法定抵销要求标的物的种类、品质相同;约定抵销标的物的种类、品质可以不同。
比如可以约定以煤炭抵销运输费,以二级大米抵销一级大米。抵销的标的物的种类、品
质尽管不同,但一般说来,他们的价值基本相当,比如以1500公斤特级苹果抵销2000公
斤一级苹果。 

3.对抵销的债务的期限要求不同 

法定抵销当事人双方互负的债务必须均已到期;约定抵销,双方互负的债务即使没
有到期,只要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愿意在履行期到来前将互负的债务抵销,也可以抵
销。 

4.程序要求不同 

法定抵销,当事人主张抵销的应当通知对方,通知未到达对方,抵销行为不生效;
约定抵销,双方达成抵销协议时,发生抵销的法律效力,不必履行通知义务。 

约定抵销使交易活动更加灵活,对当事人也更为便利,但当事人约定抵销必须坚持
自愿、公平的原则,防止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
情况下作出同意抵销的表示。 

第一百零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难以履行债务的,债务人可以将标的物提存: 

(一)债权人无正当理由拒绝受领; 

(二)债权人下落不明; 

(三)债权人死亡未确定继承人或者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未确定监护人; 

(四)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标的物不适于提存或者提存费用过高的,债务人依法可以拍卖或者变卖标的物,提
存所得的价款。 

【释义】本条是关于提存条件的规定。 

提存的概念和意义 

提存,指由于债权人的原因而无法向其交付合同标的物时,债务人将该标的物交给
提存机关而消灭债务的制度。 

债务人已经按照约定履行债务,应当产生债务消灭的法律效力,但债权人拒绝受领
或者不能受领,债务不能消灭。让债务人无期限地等待履行,承担债权人不受领的后果
,显失公平。为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
题的意见(试行)》明确规定提存是债消灭的原因。该意见第一百零四条规定:“债权
人无正当理由拒绝债务人履行义务,债务人将履行的标的物向有关部门提存的,应当认
定债务已经履行。因提存所支出的费用,应当由债权人承担。提存期间,财产收益归债
权人所有,风险责任由债权人承担。”合同法将提存作为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的原因之
一,对提存制度作了原则规定。 

根据本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难以履行债务的,债务人可以将标的物提存: 

1.债权人无正当理由拒绝受领 

债权人无正当理由拒绝受领,指在合同约定的履行期间,债务人提出履行债务的请
求,债权人能够接受履行,却无理由的不予受领。构成拒绝受领的正当理由可以是:(
1)债权人受到了不可抗力的影响。(2)债权人遇到了难以克服的意外情况,无法受领
。比如得了传染病入院治疗,又无可代为受领人。(3)债务人交付的标的物存在严重质
量问题,甚至与合同约定根本不符。(4)债务人迟延交付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5
)合同被解除、被确认无效等等。如果债权人拒绝受领提出了正当理由,债务人不能将
标的物提存。以下情况不能认为是债权人拒绝受领:(1)债务履行期间债务人没有提出
履行请求;(2)债务履行期限没有届至,债务人提前履行债务,债权人没有接受履行。
 

2.债权人下落不明 

所谓下落不明,指债权人离开自己的住所或者变更住所,在合理期间经多方查找仍
无下落。债权人下落不明,债务人无法给付,为消灭债权债务关系,债务人可以将标的
物提存。 

3.债权人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而未确定继承人或者监护人 

民法通则规定:“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
权利,承担民事义务。”同时规定,民事法律行为的行为人应当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
力。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无效。债权人死亡,不能接受履行。债权人丧失
民事行为能力,也不能接受履行。宪法规定:“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
的继承权。”民法通则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无民事行
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按照宪法和民法通则,债权人死亡,可以由其继
承人享有债权;债权人丧失行为能力应当由其监护人代理行使债权,但是如果债权人的
继承人和监护人没有确定,债务就不能因履行而消灭,为此,可以将标的物提存以终止
合同。 

4.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法律对提存问题有规定的,应当依照法律规定。比如,担保法第四十九条规定:抵
押人转让抵押物所得的价款,应当向抵押权人提前清偿所担保的债权或者向与抵押权人
约定的第三人提存。第70条规定:“质物有损坏或者价值明显减少的可能,足以危害质
权人权利的,质权人可以要求出质人提供相应的担保。出质人不提供的,质权人拍卖或
者变卖质物,并与出质人协议将拍卖或者变卖所得的价款用于提前清偿所担保的债权或
者向与出质人约定的第三人提存。” 

具备提存的情形之一的,必须是构成难以履行债务才应当提存。所谓难以履行,指
债权人不能受领给付的情形不是暂时的、无法解决的,而是不易克服的。以下情况不能
认为是难以履行:(1)债权人不是拒绝受领而是迟延受领,并且迟延时间不长。(2)
下落不明的债权人有财产代管人可以代为接受履行。(3)债权人的继承人、监护人很快
可以确定。 

提存的标的物应当是合同规定应当给付的标的物,主要是货币、有价证券、票据。
提单、权利证书、物品。标的物不适于提存或者提存费用过高的,债务人依法可以拍卖
或者变卖标的物,提存所得的价款。所谓标的物不适于提存,指标的物不适于长期保管
或者长期保管将损害价值的,比如易腐烂、变质的物品,有危险性的物品等。提存费用
过高,一般指提存费与所提存的标的的价额不成比例。标的物不适于提存或者提存费用
过高有悖设立提存制度的目的,但不提存,债务人又达不到合同义务消灭的目的,为此
,可以依照我国拍卖法等有关法律规定,拍卖或者变卖标的物,提存所得的价款。 

第一百零二条  标的物提存后,除债权人下落不明的以外,债务人应当及时通知债
权人或者债权人的继承人、监护人。 

【释义】本条是关于提存通知的规定。 

标的物提存后,债务消灭,但债权人还未现实地获得其合同利益。为了便于债权人
受领提存物,债务人应当将提存的事实及时通知债权人或者债权人的继承人、监护人。
只有债权人下落不明,无法通知的,债务人才可以免除通知义务。通知应当告知提存的
标的、提存的地点、领取提存物的时间和方法等有关提存的事项。提存通知的义务,是
法律规定的后合同义务,债务人必须履行。 

第一百零三条  标的物提存后,毁损、灭失的风险由债权人承担。提存期间,标的
物的孳息归债权人所有。提存费用由债权人负担。 

【释义】本条是关于提存效力的规定。 

标的物提存后,不论债权人是否提取,都产生债务消灭的法律后果。根据法律规定
,标的物所有权自标的物交付时起转移。提存视为标的物的交付,因此,自提存之日起
,提存物的所有权转移,债权人作为提存标的物的所有者,该标的物上的权利由其享有
,义务和风险由其承担。标的物提存后,因不可抗力、标的物的自然变化、第三人的原
因或者提存人保管不当,都可能引起标的物的毁坏、损失、甚至标的物不复存在。标的
物毁损灭失的风险由债权人承担,一方面指由债权人承担因不可抗力、标的物自身性质
而产生的毁损、灭失的后果;另一方面指由债权人负责对造成标的物毁损灭失责任的第
三人或者提存保管人索赔。 

标的物的孳息,指由标的物产生的收益。法定孳息指依法律关系产生的收益,比如
金钱所产生的利息,有价证券产生的股息、红利。债权人作为提存物的所有者,对提存
物享有收益的权利,因此,提存期间,标的物的孳息归债权人所有。提存费用包括:公
告费、邮费、保管费、评估鉴定费、拍卖变卖费、保险费以及为保管、处理、运输提存
标的物所支出的其他费用,作为标的物的所有者,债权人应当支付提存费用,不支付提
存费的,提存人有权留置价值相当的提存物。 

第一百零四条  债权人可以随时领取提存物,但债权人对债务人负有到期债务的,
在债权人未履行债务或者提供担保之前,提存部门根据债务人的要求应当拒绝其领取提
存物。 

债权人领取提存物的权利,自提存之日起五年内不行使而消灭,提存物扣除提存费
用后归国家所有。 

【释义】本条是关于领取提存物的权利和期限的规定。 

标的物提存后债务消灭,债权人取得提存物的所有权,他可以随时领取提存物。但
是提存仅是消灭债务的措施,在双务合同中,只有合同当事人双方均履行了各自的义务
,合同才能终止。有时,债务人虽然将标的物提存,按照合同履行了自己的债务,但与
其互负到期债务的债权人并未履行对待给付的义务。为避免先行履行可能发生的风险,
保证自己债权的实现,债务人可以对提存部门交付提存物的行为附条件,即只有在债权
人履行了对债务人的对待债务,或者为履行提供相应的担保后,才能领取提存物。不符
合所附条件的,提存部门应当拒绝债权人领取提存物。比如,甲乙二公司订立了购买电
视机的合同,甲公司负有交付电视机的义务,乙公司负有支付价款的义务。债务履行期
届满,乙公司迟延受领,也未支付货款,甲公司依法将标的物提存。为保证收回货款,
甲公司提存时声明,只有乙公司支付了电视机价款或者提供了付款担保后,才能允许乙
公司领取电视机。如果在乙公司没有支付价款也没有提供担保的情况下,提存部门将提
存物交付给了乙公司,一旦乙公司领取提存物后不能支付甲公司的价款,提存部门要承
担赔偿责任。提存人提存时,应当向提存部门明确告知提存受领人所承担的对待给付义
务的内容,以及对所提供的担保的要求,比如是人的保证,还是抵押或者质押担保。这
样做的目的,一方面,可以便于提存部门交付提存物前进行审查,另一方面,也是判定
提存部门责任的根据。 

关于哪个部门为提存部门,合同法没有明确规定。在外国,一般都有专门的提存所
,附属于法院。此外法院指定的银行、信托局、商会、仓库营业人也可以办理提存事务
。我国1981年颁布,1993年修改经济合同法第十九条规定:“定作人超过领取期限六个
月不领取定作物的,承揽方有权将定作物变卖,所得价款在扣除报酬、保管费用以后,
用定作方的名义存入银行。”可以认为银行能够作为金钱债务的提存部门。 

债权人虽然可以随时领取提存物,但该权利长期不行使,不仅使权利长期处于不稳
定状态,也会给提存部门增加负担,同时也不符合物质有效利用的原则。因此,本条规
定了领取提存物的时效期间,即债权人领取提存物的权利,自提存之日起5年内不行使而
消灭。该时效期间是除斥期间,权利因时间的经过不复存在。提存物自提存之日起经过
5年,扣除提存费用后归国家所有,债权人不能再对提存物主张权利。 

第一百零五条  债权人免除债务人部分或者全部债务的,合同的权利义务部分或者
全部终止。 

【释义】本条是关于免除债务的规定。 

兔除,指债权人抛弃债权,从而消灭合同关系及其他债的关系。 

关于免除的性质有不同的学说,一种学说认为,免除是契约。理由是:(1)债的关
系是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特定的法律关系,不能仅依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成立。(2)
债权人免除债务人的债务是一种恩惠,而恩惠不能滥施于人。(3)债权人免除债务可能
有其他动机和目的,为防止债权人滥用免除权损害债务人利益,免除应经债务人同意。
另一种学说认为,免除是债权人抛弃债权的单方行为。理由是:(l)免除使债务人享受
利益,因此没有必要征得同意。(2)如果免除一定要债务人同意,债务人不同意的,等
于限制了债权人对权利的处分。从本条规定看,我国合同法规定的免除是单方的法律行
为。但合同法也并不排除债权人与债务人订立免除协议,免除债务人的义务。 

免除具有以下特点: 

1.免除是无因行为。债权人免除债务,不论是为了赠与、和解,还是别的什么原因
,这些原因是否成立,都不影响兔除的效力。 

2.免除为无偿行为。免除债务表明债权人放弃债权,不再要求债务人履行义务,因
此,债务人不必为免除为相应的对价。 

3.免除不需要特定的形式。免除债务不必有特定形式,口头、书面,明示、默示都
无不可。比如债权人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通知债务人不必再履行债务,是以明示方式免
除债务。而债权人不对债务人主张债权,超过诉讼时效期间,也产生债务免除的后果。
 

免除是处分债权的行为,作出免除意思表示的债权人必须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免除行为除非由法定代理人代理或经法定代
理人同意,否则不生法律效力。 

免除可以附条件或者附期限。附生效条件的免除比如,债权人表示只要债务人在合
同履行期归还本金,可以免除利息。附解除条件的免除比如,赠与人表示赠与合同成立
后,如果赠与人经济状况恶化,赠与合同不再履行。附生效期限的免除比如,出租人通
知承租人下月1号开始不必再支付房租。附终止期限的合同比如,出卖人通知买受人,其
售予买受人商品的八折优惠月底终止。 

免除应当通知债务人或者债务人的代理人,向第三人为免除的意思表示不发生法律
效力。免除为放弃债权的行为,向债务人或者债务人的代理人表示后,即产生债务消灭
的法律后果,因此,债权人作出免除的意思表示不得撤回。 

免除行为产生以下法律效果: 

1.免除使债务消灭。债权人免除部分债务的,债务部分消灭;免除全部债务的,债
务全部消灭。债权人免除部分债务比如,债务人乙欠债权人甲100万元货款,甲通知乙只
要偿还80万元,免除了20万元债务。债权人免除部分债务的,免除的部分不必再履行,
但尚未兔除的部分仍要履行。债权人免除全部债务比如,服装加工部向服装定作人表明
不收取服装加工费。免除全部债务的,全部债务不必再履行,合同的权利义务因此终止
。在债务被全部免除的情况下,有债权证书的,债务人可以请求返还。 

2.免除消灭债权和债权的从权利。免除了对方债务,也等于放弃了自己的债权,债
权消灭,从属于债权的担保权利、利息权利、违约金请求权等也随之消灭。比如甲免除
了乙的债务,为乙提供履行担保的丙的保证责任没有了存在基础,必然一同消灭。 

债务的免除不得损害第三人利益。比如,在融资租赁合同中,出租人(也即买受人
)兔除出卖人的交付义务,承租人的利益将受到损害,因此,不得免除出卖人的义务。
 

第一百零六条  债权和债务同归于一人的,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但涉及第三人利
益的除外。 

【释义】本条是关于债权债务混同的规定。 

混同,指债权人和债务人同归于一人,致使合同关系及其他债的关系消灭的事实。
广义的混同,指不能并立的两种法律关系同归于一人而使其权利义务归于消灭的现象。
包括:1.所有权与他物权同归于一人;2.债权与债务同归于一人;3.主债务与保证债
务同归于一人。狭义的混同,也即合同法上的混同,仅指债权与债务同归于一人的情况
。 

混同是一种事实,即因某些客观事实发生而产生的债权债务同归一人,不必由当事
人为意思表示。 

混同发生的原因主要有: 

1.概括承受 

概括承受是发生混同的主要原因。主要有(1)企业合并,合并前的两个企业之间的
债权债务因同归于合并后的企业而消灭。(2)债权人继承债务人,比如父亲向儿子借钱
后死亡,儿子继承父亲的债权和债务。(3)债务人继承债权人,比如儿子向父亲借钱后
,父亲死亡,儿子继承了父亲的财产。(4)第三人继承债权人和债务人,比如儿子甲向
父亲乙借钱后,因意外事件二人同时死亡,由甲的儿子丙继承他们二人的财产。 

2.特定承受 

特定承受主要包括:(1)债务人受让债权人的债权,比如债权人甲与债务人乙签订
合同后,甲将合同权利转让给乙。(2)债权人承受债务人的债务,比如甲乙二人签订合
同后,债务人乙的债务转移给债权人甲。 

合同关系的存在,必须有债权人和债务人,当事人双方混同,合同失去存在基础,
自然应当终止。合同终止债权消灭,债权的从权利如利息债权、违约金债权、担保债权
同时消灭。但当债权是他人权利的标的时,为保护第三人的利益,债权不能因混同而消
灭。比如甲与乙签订了房屋预售合同,甲交纳了一定比例的预付款后,取得了对预售的
房屋的权利。随后甲将取得的预售房屋抵押给了丙。半年后,甲乙二公司合并,如果此
时合同终止,甲不必取得对于预售房屋的所有权,就会损害抵押权人丙的利益,此种情
况,甲乙二人的合同不能终止。



扫描左边二维码手机访问

分享到微信

1. 打开微信,点击“发现”,调出“扫一扫”功能

2. 手机摄像头对准左边的二维码,打开文章

3. 点击右上角分享文章




特别声明:本网站上刊载的任何信息,仅供您浏览和参考之用,请您对相关信息自行辨别及判断,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本网站部分内容转自互联网,如您知悉或认为本站刊载的内容存在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站网络服务提供者或进行网上留言,本站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网络服务提供者联系电话:15313195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