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律师事务所 律师网站          
 
 

合同纠纷律师 >> 合同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释义之 第十一章 赠与合同

日期:2015-02-01 来源:北京合同律师 作者:合同纠纷律师 阅读:32次 [字体: ] 背景色:        

本章共十一条,对赠与合同的概念、赠与合同的成立、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瑕疵担
保责任、赠与的任意撤销和法定撤销、违约责任等作了规定。 

第一百八十五条  赠与合同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
受赠与的合同。 

【释义】本条是对赠与合同概念的规定。 

赠与合同,是指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愿意接受赠与的合同
。我们可以从赠与合同的概念中看出如下内涵: 

1.赠与是一种合意,是双方的法律行为。赠与合同虽为单务、无偿合同,也需有当
事人双方一致的意思表示才能成立。如果一方有赠与意愿,而另一方无意接受该赠与的
,赠与合同不能成立。在现实生活中,也会出现一方出于某种考虑而不愿接受对方赠与
的情形,如遇此情况,赠与合同即不成立。 

2.赠与合同是转移财产所有权的合同。赠与合同是以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给予受赠
人为内容的合同,是赠与人转移财产所有权于受赠人的合同。这是赠与合同与借用合同
的主要区别。 

3.赠与合同为无偿合同。所谓“无偿合同”,是指仅由当事人一方为给付,另一方
不必向对方偿付相应代价的合同。在赠与合同中,仅由赠与人无偿地将自己的财产给予
受赠人,而受赠人取得赠与的财产,不需向赠与人偿付相应的代价。这是赠与合同与买
卖等有偿合同的主要区别。 

4.赠与合同是单务合同。所谓“单务合同”,是指仅由当事人一方负债务,另一方
不负债务,或者虽负有债务,但无对价关系的合同。在一般情况下,赠与合同仅由赠与
人负有将自己的财产给予受赠人的义务,而受赠人并不负有义务。在附义务的赠与中,
赠与人负有将其财产给付受赠人的义务,受赠人按照合同约定负担某种义务,但受赠人
所负担的义务并非赠与人所负义务的对价,其间的义务并不是相互对应的,因此赠与合
同为单务合同。 

5.赠与合同为诺成合同。赠与合同是实践合同还是诺成合同,与赠与合同自何时成
立直接相关。赠与合同是否以交付标的物为成立要件,国外立法例上有不同规定,我国
法学界也有不同认识。所谓“实践合同”,又称“要物合同”,是指除当事人间的意思
表示一致以外,还需交付标的物才能成立的合同。它以当事人的合意和交付标的物为成
立要件。所谓“诺成合同”,又称“非要物合同”,是指当事人之间意思表示一致,即
能成立的合同。它以当事人的合意为成立要件。 

前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将赠与合同作为实践合同;德国、日本及我国台湾地区则在
其立法中将赠与合同规定为诺成合同。在我国法学界,有的学者主张赠与合同为实践合
同;有的主张赠与合同为诺成合同。 

在合同法赠与合同一章的起草和修改过程中,对应当将赠与合同规定为实践合同还
是诺成合同,赠与合同自何时成立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意见认为赠与应为实践合同,
自标的物交付时成立。否则当事人之间达成赠与之合意,如果赠与方不履行赠与义务,
即要受到强制执行,则对赠与人实在不公平。同时也会使赠与人在表达赠与意愿时心存
顾虑,从而打消赠与的念头,这反而使受赠方减少了更多的受赠机会。有的意见认为赠
与应为诺成合同,自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时合同即告成立。如果赠与人在未交付赠
与物之前都可以不履行交付义务,赠与的意思表示对赠与人没有任何拘束力,则与诚实
信用原则背道而驰。在受赠人基于对赠与人的信赖,为接受赠与物所做出的物质上、经
济上的准备,也不能得到补偿,这对受赠人也是极不公平的。还有的意见认为,可以将
口头的赠与合同规定为自财产交付时合同生效;同时将书面的赠与合同规定为合同订立
后即生效,因为当事人既已订立书面合同,表明其意思表示已较慎重,当事人应当依约
履行赠与义务。 

合同法的规定表明赠与合同为诺成合同,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时即成立,而无论其
是以口头形式还是书面形式订立的,也无论赠与的财产是否交付。同时考虑到赠与合同
中,难免有赠与人因一时冲动而为之的情况,因此合同法还对赠与合同任意撤销的适用
问题做了规定(详见后述)。 

6.赠与合同为不要式合同。赠与合同是要式合同还是不要式合同,与赠与合同是否
成立也有关联。所谓“要式合同”,是指法律要求必须采用一定的形式的合同。所谓“
不要式合同”,是指法律没有要求必须具备特定的形式的合同。不要式合同不排斥合同
采用书面、公证等形式,只是合同的形式不影响合同的成立。依照合同法的规定,赠与
合同为不要式合同。赠与合同既可采用口头形式,又可采用书面形式或者在合同订立后
办理公证证明。无论采用何种形式,也无论是否经过公证,都不影响赠与合同的成立。
 

在赠与合同是否为不要式合同,是否必须经过公证证明的问题上,不同国家的规定
有所不一。如德国、法国和意大利要求赠与合同需经过公证程序方为有效。德国规定,
为使以赠与的方式为给付的契约有效,其约定应有公证证书。欠缺前项规定的方式者,
得以履行约定的给付,补充之。法国规定,一切生前赠与行为,应以通常契约的方式,
在公证人前作成,并应将契约原本留存公证人处,否则赠与契约无效。意大利规定,赠
与应当以公证的方式作出,否则无效。而日本及我国台湾地区允许赠与采用书面或者非
书面形式,也未要求赠与合同必须经过公证证明。 

第一百八十六条  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 

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或者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
不适用前款规定。 

【释义】本条是对赠与的任意撤销及其限制的规定。 

赠与的任意撤销,是指赠与合同成立后,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赠与人可以根
据自己的意思不再为赠与行为。法律规定赠与的任意撤销,源于赠与是无偿行为。既便
赠与合同已经成立,也还可以允许赠与人因自身的某种事由撤销赠与,这也是赠与合同
与其他有偿合同的显著区别。尤其是有的赠与合同的订立,是因一时情感因素而欠于考
虑,如果绝对不允许赠与人撤销,则对赠与人太过苛刻,也有失公允。 

然而,对于任意性不加限制,则等同于赠与合同无任何约束力,既对受赠人不公平
,也违背诚实信用原则,对社会道德也是一种冲击。因此对赠与的撤销应有如下限制:
 

1.赠与的财产已转移其权利的,赠与人不得任意撤销赠与。如果赠与的财产一部分
已交付并已转移其权利,任意撤销赠与仅限于未交付并未转移其权利的部分,以维护赠
与合同当事人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稳定。 

2.赠与合同订立后经公证证明的,赠与人不得任意撤销。换句话说,可以任意撤销
的赠与合同限于未经公证的赠与合同。而赠与合同订立后,当事人交由公证部门公证,
表明其赠与意愿的表达已十分慎重,因此经过公证证明的赠与合同,赠与人不得任意撤
销。 

3.具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不论当事人以何种形式订立,不论是
否经过公证,也不间赠与的财产是否已转移其权利,赠与人均不得任意撤销。具有社会
公益性质的赠与,主要是指为了救灾、扶贫、助学等目的或为了资助公共设施建设、环
境保护等公共事业所为的赠与。此类赠与的公益性质,决定了赠与人不得任意撤销赠与
。履行道德义务的赠与,由于当事人之间有着道义上的因素,如果允许赠与人任意撤销
,则与道义不符。因此,此类的赠与也不得由赠与人任意撤销。 

在此,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合同法草案四次审议稿的规定:“赠与人在交付赠与财产
之前可以撤销赠与。赠与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或者采用书面形
式订立的赠与合同,不适用前款规定。” 

对合同法草案作出的修改,主要考虑了两个问题。一是将“交付”改为“权利转移
”。“交付”仅指实物的实际交付,并归受赠占有。当然,赠与物的所有权一般情况下
是在赠与物交付时一并转移的,但也有法律另有规定或当事人另有约定的情况存在。而
权利转移,则可能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赠与的财产尚未实际交付,但其所有权
已移转于受赠人;第二种情况是,赠与的财产已为受赠人占有,但其所有权尚未转移。
而“权利转移”较之“交付”的含盖性要宽,且更为确切,因此对草案作了这一修改。
二是将“采用书面形式订立”改为“经过公证”。采用书面形式订立的赠与合同,也难
免有因一时情感因素而有欠考虑的情况,而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不能再说不慎重。为
了平衡赠与合同双方的利益,作了上述修改。 

第一百八十七条  赠与的财产依法需要办理登记等手续的,应当办理有关手续。 

【释义】本条是对赠与特殊的财产需要办理有关法律手续的规定。 

法律对赠与财产需办理特别手续有规定的,应当依照其规定。这主要是针对特殊的
赠与物,如不动产而专门作出的规定。例如,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房地产管理法》的
规定,赠与房产的,应当向房产管理部门申请房产权属变更登记。至于登记与否对赠与
合同成立有否影响,则要根据有关法律的规定来确定。如果法律规定的登记程序只是“
备案”性质,那么,虽未履行登记手续,赠与合同亦应成立;如果法律规定的进行登记
是合同生效的要件,那么即使未经登记,也不影响合同的成立,只是合同不生效力;如
果法律规定的登记是合同成立的必备条件,那么,如使合同成立则必须履行登记手续,
否则合同不成立。 

第一百八十八条  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或者经过
公证的赠与合同,赠与人不交付赠与的财产的,受赠人可以要求交付。 

【释义】本条是对赠与人不交付赠与财产的责任的规定。 

将赠与的财产按照赠与合同约定交付受赠人并转移其所有权,是赠与人的义务。 

赠与人不交付赠与财产是否构成违约行为,并承担违约责任,应当依照赠与目的和
赠与合同是否经过公证来区分。依照合同法的规定,一般的赠与合同,赠与人在转移赠
与财产的权利之前可以撤销赠与。因而对这类赠与合同,赠与人不给付赠与财产的,受
赠人也就不能请求赠与人给付赠与的财产,赠与人不承担违约责任。 

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或者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
因其不得任意撤销,在赠与人迟延履行或者不履行给付赠与财产的义务时,即为违约行
为,应当承担违约责任,受赠人可以请求赠与人给付赠与的财产,赠与人仍不为给付的
,受赠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其履行赠与义务。 

人所共知,在1998年抗洪救灾募捐活动中,社会各界认捐数亿元人民币的款物,其
中有通过电话口头认捐的,更有以盖有公章的认捐书形式表示捐赠的。认捐后是否必须
兑现,成为当时社会上议论的焦点话题之一。一说捐赠属于赠与行为,而赠与合同的性
质是实践性合同,只有捐赠方将钱物交付后,该合同才有法律意义。在款物交付之前,
认捐方反悔的,最多面对道德谴责,而不承担法律责任。另一说认为,在公开场合认捐
,对某些企业来说,是扩大其知名度的一种手段。在召开新闻发布会、举牌子、打字幕
之前,认捐单位与受赠单位多订有捐赠协议或由认捐单位出具认捐函,其意思表示不可
谓不慎重。捐赠方认捐后不兑现,有的是有能力履行却故意拖延;有的是其经营状况本
来就不好,还欠着很多债,为的是借此宣传自己。对订有捐赠协议、出具了认捐书或者
向社会公示表示捐赠的,如果不实际捐赠,既是对社会公众的欺骗,从法律上讲也违背
了诚实信用原则。对此,法律上应明确规定捐赠方必须履行捐赠义务,拒不履行的,可
以请求人民法院强制其履行。 

合同法关于赠与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性质,赠与人不交付赠与财产的,受赠
人可以要求交付的规定,从法律上规范了这类捐赠行为。 

由于赠与合同为单务合同,仅由赠与人单方承担义务,当赠与人不履行交付赠与财
产的义务时,其责任也应当有所限制,而不象一般双务合同那样,在履行给付义务时还
应当支付迟延利息或者赔偿其他损失。合同法规定的赠与人不交付赠与的财产的,受赠
人可以请求交付,即不包括迟延利息和其他损害赔偿,而仅限于赠与财产的本身。这一
规定也与其他一些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的规定相吻合。如德国规定,赠与人不负支付迟
延利息的义务。我国台湾地区规定,赠与人不履行道德义务的赠与时,受赠人得请求交
付赠与物或其价金。但不得请求利息或者其他不履行之损害赔偿。 

第一百八十九条  因赠与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使赠与的财产毁损、灭失的,赠与
人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释义】本条是对赠与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导致赠与财产毁损灭失应承担的责任的
规定。 

因赠与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使赠与的财产毁损、灭失的,赠与人应当承担何种责
任,该条规定表明,在因赠与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导致赠与的财产失去功效或者不复存
在,而致使履行不能时,赠与人可以免除交付赠与财产的义务,但应当承担给赠与人带
来的其他损失的赔偿责任。 

第一百九十条  赠与可以附义务。 

赠与附义务的,受赠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义务。 

【释义】本条是对附义务的赠与的规定。 

(一)附义务的赠与的概念及其特征 

附义务的赠与,也称附负担的赠与,是指以受赠人对赠与人或者第三人为一定给付
为条件的赠与,也即使受赠人接受赠与后负担一定义务的赠与。附义务的赠与不同于一
般的赠与,而属一种特殊的赠与。其特征在于: 

1.一般的赠与,受赠人仅享有取得赠与财产的权利,不承担任何义务。而附义务的
赠与,赠与人对其赠与附加一定的条件,使受赠人承担一定的义务。 

2.附义务的赠与,其所附义务有一定限度,通常低于赠与财产的价值。 

3.一般情况下,在赠与人履行了赠与义务后,才发生受赠人义务的履行问题,但当
事人另有约定的也无不可。 

4.赠与所附义务,可以约定向赠与人履行,也可以约定向第三人履行,还可以约定
向不特定的多数人履行。 

5.履行赠与所负的义务,依照当事人的约定,可以是作为,也可以是不作为。 

6.赠与所附义务,是赠与合同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另外的独立合同。 

(二)附义务的赠与的效力 

1.受赠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赠与人向受赠人给付赠与财产后,受赠人应
依约履行其义务。受赠人不履行的,赠与人有权要求受赠人履行义务或者撤销赠与。赠
与人撤销赠与的,受赠人应将取得的赠与财产返还赠与人。 

对于受赠人应依约履行赠与所负义务,一些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均有规定。如德国
规定,为有附负担的赠与的人,如已给付,得请求履行其负担。受赠人不履行负担者,
以应将赠与物用于履行负担为限,赠与人得依关于返还不当得利的规定,请求依双方契
约规定的解除权的要件,返还赠与物。再如我国台湾规定,赠与附有负担者,如赠与人
已为给付,而受赠人不履行其负担时,赠与人得请求受赠人履行其负担,或撤销赠与。
 

2.受赠人仅在赠与财产的价值限度内有履行其义务的责任。赠与本为无偿合同,其
目的在于使受赠人获益。所附义务如果超出赠与财产的价值,则使受赠人蒙受不利,也
与赠与的本旨不相符合。因而如果赠与的财产不足以抵偿其所附义务的,受赠人仅就赠
与财产的价值限度内,有履行其义务的责任。换句话说,如果赠与所附义务超过赠与财
产的价值,受赠人对超过赠与财产价值部分的义务没有履行的责任。 

对于受赠人履行义务的限度,德国、我国台湾也有所规定。德国规定,因权利的瑕
疵或赠与物的瑕疵,致赠与的价值明显不足抵充因履行负担所需的费用者,在因瑕疵而
生的不足额获得补偿前,受赠人得拒绝履行负担。受赠人不知有瑕疵而履行负担者,以
受赠人因履行负担而支出的费用超过有瑕疵的赠与物的价值为限,受赠人得向赠与人请
求偿还其费用。我国台湾规定,附有负担之赠与,其赠与不足偿其负担者,受赠人仅于
赠与之价值限度内,有履行其负担之责任。 

3.在附义务的赠与中,赠与的财产如有瑕疵,赠与人在赠与所附义务的限度内,应
当承担与出卖人相同的瑕疵担保责任(详见后述)。 

第一百九十一条  赠与的财产有瑕疵的,赠与人不承担责任。附义务的赠与,赠与
的财产有瑕疵的,赠与人在附义务的限度内承担与出卖人相同的责任。 

赠与人故意不告知瑕疵或者保证无瑕疵,造成受赠人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
任。 

【释义】本条是关于赠与人对赠与财产的瑕疵担保责任的规定。 

由于赠与合同为无偿合同,赠与是为了受赠人的利益而为的行为,因而赠与人对赠
与财产的瑕疵担保责任,与有偿合同有所不同。该条的内涵有三个方面: 

(一)赠与的财产有瑕疵的,赠与人原则上不承担责任。 

(二)在附义务的赠与中,赠与的财产如有瑕疵,赠与人需在受赠人所附义务的限
度内承担与出卖人相同的责任。就一般的赠与而言,赠与人原则上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
。但对于附义务的赠与,受赠人虽受有利益,但又需履行约定的义务。如赠与的财产有
瑕疵,必然导致受赠人所受利益有所减损,这便与合同约定的权利与义务不相对应,使
受赠人遭受损失。为保护受赠人的利益,并求公允,应由赠与人承担瑕疵担保责任。就
受赠人履行的义务而言,有如买卖合同中买受人的地位,因此,赠与人应在受赠人所附
义务的限度内,承担与买卖合同中的出卖人同一的瑕疵担保责任。 

(三)赠与人故意不告知瑕疵或者保证无瑕疵,并且造成受赠人损失的,应当承担
损害赔偿责任。赠与人故意不告知赠与的财产有瑕疵的,是有主观上的恶意,也有违诚
实信用原则。因赠与财产的瑕疵给受赠人造成其他财产损失或者人身伤害的,应负损害
赔偿责任。如果赠与人故意不告知瑕疵,但没有给受赠人造成损失,则不承担赔偿责任
。赠与人保证赠与物无瑕疵,给受赠人造成损失的,也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对赠与人的瑕疵担保责任,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都有所规定,但又有所差别。如日
本规定,赠与人对赠与标的物或权利瑕疵或欠缺,不负责任。但赠与人知有瑕疵或欠缺
而不告知受赠人者,不在此限。对附负担之赠与,赠与人于该负担限度内,负担出卖人
相同之担保责任。德国规定,赠与人故意隐瞒权利瑕疵或者赠与物的瑕疵,对受赠人因
瑕疵所生损害负赔偿责任。我国台湾地区规定,赠与之物或权利如有瑕疵,赠与人不负
担保责任。但赠与人故意不告知其瑕疵,或保证其无瑕疵者,对于受赠人因瑕疵所生之
损害,负赔偿之义务。附有负担之赠与,其赠与之物或权利如有瑕疵,赠与人于受赠人
负担之限度内,负与出卖人同一之担保责任。由此可见,日本、德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对
赠与人故意不告知赠与物之瑕疵,给受赠人带来损害的,都规定应承担赔偿责任。而对
于赠与人保证无瑕疵,给受赠人造成损失的损害赔偿责任,我国台湾地区作了规定,日
本和德国未作规定。 

第一百九十二条  受赠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赠与人可以撤销赠与: 

(一)严重侵害赠与人或者赠与人的近亲属; 

(二)对赠与人有扶养义务而不履行; 

(三)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 

赠与人的撤销权,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原因之日起一年内行使。 

【释义】本条是对赠与人的法定撤销情形及撤销权行使期间的规定。 

赠与合同的法定撤销,是指赠与合同成立后,在具备法律规定的情形时,撤销权人
可以撤销赠与。赠与的法定撤销与任意撤销的不同点在于:第一,撤销赠与须依法律规
定的事由;第二,只要具备法定事由,不论赠与合同以何种形式订立以至经过公证证明
,不论赠与的财产是否已交付,也不论赠与是否属于社会公益和道德义务性质,享有撤
销权的人均可以撤销赠与。 

赠与本是使受赠人取得利益的行为,如果受赠人对赠与人有加害行为或者其他忘恩
负义行为的,法律应赋予赠与人有撤销赠与的权利。赠与合同的法定撤销情形,均为受
赠人的违法行为或者违反赠与合同约定的行为。赠与人依法撤销赠与的权利,是法律对
赠与人加以保护的重要内容。 

(一)赠与人的法定撤销情形 

依该条规定,赠与人可以撤销赠与的三项法定情形有如下含义: 

1.受赠人严重侵害赠与人或者赠与人的近亲属。其要点,一是受赠人实施的是严重
侵害行为,而不是轻微的、一般的侵害行为。二是受赠人侵害的是赠与人本人或其近亲
属,包括配偶、直系亲属(父母、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等)、
兄弟姐妹。如果侵害的是其他亲友则不在此列。 

至于受赠人的侵害行为是否必须出于故意,是否须达到构成犯罪的程度,一些国家
和我国台湾地区的立法则有所不同。如德国规定,受赠人对于赠与人或其亲近属有重大
侵害行为或重大忘恩负义的行为时,赠与人得撤销其赠与。而我国台湾地区则规定,受
赠人对于赠与人或其最近亲属,有故意侵害之行为,依刑法有处罚之明文者;以及对于
赠与人有扶养义务而不履行者,赠与人得撤销其赠与。由此可见,对撤销赠与的法定事
由,德国的撤销条件较为宽松,并未特别指出是故意行为,也没有强调达到犯罪的程度
,赠与人即可撤销赠与。而我国台湾地区的条件则较为严格,既明确为故意行为,又需
构成犯罪。按照我国合同法的规定,受赠人只要严重侵害了赠与人或者赠与人的近亲属
,赠与人即可撤销赠与,而不限于故意和犯罪行为。 

2.受赠人对赠与人有扶养义务而不履行。其要点在于:一是受赠人对赠与人有扶养
义务。二是受赠人对赠与人有扶养能力,而不履行对赠与人的扶养义务。如果受赠人没
有扶养能力或者丧失了扶养能力的,不产生赠与人撤销赠与的权利。 

3.受赠人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其要点在于:一是赠与合同约定了受赠人负
有一定的义务。二是赠与人已将赠与的财产交付于受赠人。三是受赠人不履行赠与合同
约定的义务。在附义务的赠与中,受赠人应当依约定履行其所负义务。在赠与人向受赠
人交付了赠与的财产后,受赠人如不依约履行其义务,赠与人可以撤销赠与。 

为了尽早确定赠与关系的去留,撤销权人应当依法及时行使撤销权。赠与人行使撤
销权的期间为一年,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原因之日起计算。这一期间属于除斥期间
,即法律对某种权利所预定的行使期间,不存在中止、中断和延长的问题。撤销权人如
在法律规定的期间内不行使撤销权的,其撤销权即归于消灭。 

第一百九十三条  因受赠人的违法行为致使赠与人死亡或者丧失民事行为能力的,
赠与人的继承人或者法定代理人可以撤销赠与。 

赠与人的继承人或者法定代理人的撤销权,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原因之日起六
个月内行使。 

【释义】本条是对赠与人的继承人或者法定代理人的法定撤销情形及撤销权行使期
间的规定。 

赠与的撤销权本应属于赠与人,但因受赠人的违法行为致赠与人死亡或使其丧失民
事行为能力时,赠与人的撤销权事实上已无法行使。而由赠与人的继承人或法定代理人
行使撤销权,才能实现赠与人撤销赠与的权利与意愿。同时,也只有在赠与人不能行使
其撤销权时,赠与人的继承人或法定代理人才有撤销赠与的权利。因而赠与人的继承人
或法定代理人撤销赠与必须基于赠与人因受赠人的违法行为而致死亡或者丧失民事行为
能力这一法定情形。 

对赠与人的继承人行使撤销权的事由,其他立法例的规定也有所不一。德国的规定
是,赠与人的继承人仅在受赠人因故意和不法行为致赠与人死亡时,始有权撤销赠与。
意大利的规定是,如果受赠人因故意杀害赠与人而被判刑或者故意阻止赠与人撤销赠与
,则赠与人的继承人可以提起撤销赠与之诉。我国台湾地区的规定是,受赠人因故意不
法行为,致赠与人死亡或妨碍其为赠与之撤销者,赠与之继承人,得撤销其赠与。可以
看出,德国在赠与人的继承人撤销赠与的情形中并无“受赠人妨碍、阻止赠与人撤销赠
与”这一事由。 

赠与人的继承人或法定代理人行使撤销权的期间为六个月,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
销原因之日起计算。 

第一百九十四条  撤销权人撤销赠与的,可以向受赠人要求返还赠与的财产。 

【释义】本条是对撤销权的行使效力的规定。 

赠与的法定撤销权应为形成权,一经撤销权人行使即发生效力,使赠与关系解除。
在赠与的财产未交付时,赠与人可以拒绝赠与;在赠与的财产交付后撤销赠与的,赠与
人或其继承人、法定代理人可以要求受赠人返还赠与的财产。 

第一百九十五条  赠与人的经济状况显著恶化,严重影响其生产经营或者家庭生活
的,可以不再履行赠与义务。 

【释义】本条是对赠与人可以不再履行赠与义务的法定情形的规定。 

这一规定表明,在赠与合同订立后或者赠与人已经部分履行赠与义务后,赠与人的
经济状况显著恶化,严重影响其生产经营或者家庭生活的,赠与人可以不再履行赠与合
同约定的赠与义务或者不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但尚未履行的部分赠与义务。赠与人不
再履行赠与义务,应当符合本条规定的法定条件:一是经济状况显著恶化,是发生在赠
与合同成立之后,而不是成立之前。如果自身的经济状况本已十分不好,仍向他人表示
赠与意思,实际上其赠与的意思表示多无诚意,赠与合同也无履行基础。二是经济状况
显著恶化,致使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经济,或者使个人的家庭生活发生困难,不能维持
自己的正常生计,不能履行扶养义务等。符合上述条件的,不论赠与合同以何种方式订
立,不论赠与的目的性质如何,赠与人可以不再履行尚未履行的赠与义务。 

与此相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是,在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活动中,某些
企业在公开场合明确表示或以认捐书的形式认捐后,又以企业经营状况不好为由,拒绝
兑现认捐的款物。对此,有关企业是否可以不再履行赠与义务?如果该企业在认捐之后
其经济状况才发生显著恶化,并严重影响其生产经营的,可以不再履行赠与义务,否则
应当继续履行其赠与义务。而对于那些本无经济能力捐赠,甚至濒临破产的企业,纯粹
为了商业目的宣传自身形象,认捐后又称企业经济状况不好不能履行赠与义务的,笔者
认为,不能简单的适用“可以不再履行赠与义务”的规定,如果给受赠人造成损失,应
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赔偿给受赠方造成的损失。 

在起草赠与人可以不再履行赠与义务的法定情形的条款时,曾就赠与人的经济状况
显著恶化,严重影响其生产经营或者家庭生活的,是否可以请求受赠人适当返还赠与的
财产的问题,进行过研究讨论。对此问题,在其他立法例上也不尽相同,如德国规定,
赠与人因考虑其所负的其他义务,如不损害与自己身份相当的生计或法律规定负担的扶
养义务,即无能力履行约定者,得拒绝履行以赠与方式给予的约定。还规定,以赠与人
在履行赠与后不能维持与自己身份相当的生计,或者对其亲属、配偶或前配偶不能履行
法定扶养义务为限,赠与人得依关于返还不当得利的规定,向受赠人请求返还赠与物。
可见德国既允许赠与人拒绝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又赋予赠与人在履行赠与义务后
向受赠人请求返还赠与物的权利。而我国台湾地区则规定,赠与人于赠与约定后,其经
济状况显有变更,如因赠与致其生计有重大之影响或妨碍其扶养义务之履行者,得拒绝
赠与之履行。可以看出其规定并无请求返还赠与物之内容。 

合同法草案曾规定,赠与人的经济状况显著恶化,严重影响其生产经营或者家庭生
活的,可以拒绝履行赠与义务或者请求适当返还赠与的财产。对这一规定,有的部门、
单位的同志认为,不宜作出赠与人可以请求返还赠与财产的规定。理由是:1.财产赠出
后,时过境迁,如赠与的财产已消耗,再行返还已属困难。尤其是出于救灾、扶贫、助
学等公益目的的捐赠,如果款物已用于捐赠项目,比如救灾物资已经分发,助学的款物
已盖成“希望小学”,再行返还已不现实。2.如果返还赠与物,将导致受赠人的生活、
生产经营发生困难,对受赠人也是不公平的。3.财产赠出后再请求返还,不利于当事人
之间关系的稳定。合同法采纳了上述意见,删去了“赠与人可以适当请求返还赠与的财
产”的内容。



扫描左边二维码手机访问

分享到微信

1. 打开微信,点击“发现”,调出“扫一扫”功能

2. 手机摄像头对准左边的二维码,打开文章

3. 点击右上角分享文章




特别声明:本网站上刊载的任何信息,仅供您浏览和参考之用,请您对相关信息自行辨别及判断,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本网站部分内容转自互联网,如您知悉或认为本站刊载的内容存在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站网络服务提供者或进行网上留言,本站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网络服务提供者联系电话:15313195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