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博士生导师、学者挂职第一人、专家型省院检察长……这都是罩在黑龙江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姜伟身上的光环。
在采访过程中,姜伟使用频率最多的两个词是“知识”与“理性”,他畅谈知识对人生的影响、理性对执法的重要。
法律事业成就了我
谈起人生经历,姜伟十分认真地告诉记者:“知识对我影响最大!中学赶上‘文革’,于是我从种地、当兵、考大学、读硕士读博士、做教师、出国深造、当博导,一直到从事检察事业,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知识!”
1976年征兵,爱读书的姜伟被选到了部队并当上了营部文书。此间,他有不少文学作品发表。1978年恢复高考,团里分配到两个名额,领导说“你去报个文科吧”。
“虽然我的第一志愿是新闻系,也没有报考法律系,但可能由于我的军人身份,我被招到了当时带有保密性质的中国人民大学法律专业。读法律于我是阴差阳错,现在看来我是十分幸运的,法律不仅成全了国家和民族,也成就了我……”姜伟慨叹。
据了解,姜伟是我国第二届法学博士,1989年取得博士学位时,全国所有法学专业的博士加起来还不足十人。在我国刑法学界,姜伟曾与赵秉志、陈兴良、周振想并称为“四大金刚”。
多年来,姜伟一直拥有双重身份,自1978年进入人大法律系到1985年硕士毕业转业留校,他是系里惟一的一名带军籍的本科生、研究生。留校后,姜伟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从一名老师快速成长为一名教授、博导,兼任《法学家》杂志副主编,也做律师。
“1993年底,我刚刚从日本做访问学者归来,时任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检察长的项明找到我,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海淀区在实践中不断涌现出新型案件,希望学者到检察院挂职,想请我去当副检察长。于是,我就成了媒体上所说的‘学者挂职第一人’、‘走向实践的法学家’了。当时,我是法学教授兼任副检察长,现在是检察长兼任博士生导师。”姜伟向记者讲起了他的检察情结。
1997年,姜伟由中国人民大学调入最高人民检察院,担任刑事检察厅副厅长,开始了从检之路。2004年9月他到黑龙江省检察院担任检察长,今年获得连任。
假定信访有理,矛盾便易解决
在处理涉检信访这个老大难工作中,“有理推定”成为黑龙江省检察机关共同遵守的原则。
“2004年,我们提出这个原则主要解决检察干警对待人民群众的感情和态度问题,先假定信访者有理,就和老百姓站在了一起,这样矛盾的解决就容易得多了。”姜伟坦言。
五年来,黑龙江省检察机关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76175件,妥善处理属于检察机关管辖的25282件上访和774件集体访案件。对上级机关交办的379件涉检信访案件办结了368件,对排查出的425件疑难涉检案件办结了424件,结案率为99.8%,息诉412件,息诉率为97.2%。
“解决涉检信访的关键是从源头上根除和减少执法不文明、不规范、不廉洁问题的发生,在于治本。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就是要着重解决好执法不规范、执法质量不高的问题。”姜伟强调。
理性应成为执法活动基本要求
姜伟告诉记者:“如果说学者经历对我工作有帮助的话,那就是学术让我更严谨、更理性,法学是理性的科学,执法是理性的活动,理性更应成为执法活动的基本要求。”
基于一系列制度的建设,黑龙江省职务犯罪的起诉率由2004年的88.9%提高到了2007年的99.2%;有罪判决率由2004年的41.9%跃升至2007年的87.4%,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前列。
人才是检察工作的“源头活水”
“我省基层检察院大多地处边远,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人才特别是高素质法律人才短缺一直是制约我省检察工作发展的瓶颈。”姜伟说,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内部,他们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在职干警提高学历教育、参加司法考试,通过率从2004年的11.7%、2005年的15.1%、2006年的22.8%到2007年的45%,高于全国平均21.7个百分点。
另外,三年来,黑龙江省检察院招录537名大学生到各级检察院工作,先后从省内外高校、京津检察机关引进70名高素质人才到基础检察机关挂职任副检察长或检察长助理,从省内高校应届毕业生中招募100名志愿者到基层院服务。
当记者提及挂职和志愿者服务的临时性时,姜伟说:“不要企图拴住他们,拴住人可能留不住心。当然,他们服务一段时间以后产生感情了或者观念转变了留下来更好。重要的不是引入某个个体,而是这种人才机制和专业人才的法律思维对基础检察机关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才是源头活水。”姜伟的这番话意味深长。
本文原载于2008年07月24日版《法制日报》 记者 刘百军
扫描左边二维码手机访问 分享到微信 1. 打开微信,点击“发现”,调出“扫一扫”功能 2. 手机摄像头对准左边的二维码,打开文章 3. 点击右上角分享文章 |
京ICP12010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