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行还款义务生争议 接受货币一方法院是否有管辖权?
【案情】2015年6月23日在A地的李某以资金周转为由向B地的邓某借款20万元,借期一年,利息按月利率1.5%计算,且双方在借条上注明若李某未能如期归还借款,则李某所有的马自达小轿车归邓某所有已抵销借款本息。借款到期后,李某已无力偿还邓某的借款本息,邓某遂诉至B地人民法院要求判令李某所有的马自达轿车归其所有?
【分歧】本案中B地人民法院是否具有管辖权?
第一种意见认为B地人民法院没有本案的管辖权。在本案中邓某要求的是将李某所有的马自达轿车判令归其所有以抵消李某对其的债务,因此本案实际上并没有了接受货币的一方,因此本案就没有办法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来确定合同履行地,所以本案只能依照地域管辖“原告就被告”的一般规则处理只能由李某所在地A地管辖。
第二种意见认为B地人民法院具有本案的管辖权。邓某为本案中程序法上的“接受货币一方”,虽然借款出借人邓某由原合同确定的“接受货币”一方变更为接受实物的一方,但是借款人给付该实物的义务是基于原货币给付义务而产生,所以双方因此产生争议时仍然应当适用民间借贷的相关法律法规处理,因此本案B地作为合同履行地具有管辖权。
【评析】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三条“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三条“借贷双方就合同履行地未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事后未达成补充协议,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仍不能确定的,以接受货币一方所在地为合同履行地。”之规定,对于民间借贷案件,在按照合同约定或交易习惯不能确定合同履行地时,应当将“接受货币一方”所在地确定为合同履行地法院进行管辖。但是对于如何确定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中的“接受货币一方”法律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因在民间借贷案件中纠纷双方当事人承担的给付义务所指的对象均为货币:出借人应履行的主要合同义务是将约定借款金额的货币交付给借款人;借款人应履行的主要合同义务则为按约定还款期限,将约定的借款本金及利息以货币的形式交付给出借人。因此笔者认为在民间借贷纠纷中“接受货币”一方所在地有两种可能即出借人所在地和借款人所在地。当双方当事人在涉案借款是否出借事项上产生争议时,以借款人所在地为合同履行地;当双方当时人在涉案借款及利息是否归还事项上产生争议时,应当以出借人所在地为合同履行地。
因本案的基础法律事实为邓某和李某的借款合同,即邓某之所以能够将李某诉诸法院所依据的为其与李某签订的借贷合同。所以将本案认定为民间借贷纠纷并没有太大的争议,因此对于本案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的相关规定来处理本案管辖问题并没有任何问题,所以在邓某和李某没有约定以物抵债时适用解释第三条“接受货币一方”所在地为合同履行地确定管辖法院也是正确无误的。但是在本案出现以物抵债这种以他种给付代替原定给付而消灭原有债务的约定是否会影响本案管辖法院的确定呢?
笔者认为,民间借贷案件要求实现以物抵债的约定并不会改变管辖法院的确定。虽然从形式上看,在出借人要求实现以物抵债时借款人已经没有给付货币的义务,但是这种以他种给付代替原定给付仅仅是履行义务方式的改变,并不能改变民间借贷法律关系的实质,同时也不能改变借款人应当还本付息义务的实质。对于“接受货币”一方的认定不能机械进行,应当根据纠纷案件的实质来进行确定。而且,这种履行方式的变更一般是由借款人在无力按约定给付货币时提出,对守约方而言,可能是一种不利。所以更应当适用司法解释第三条规定,以原合同约定的接受货币一方所在地为合同履行地,从而将管辖法院确定在守约方即出借人所在地法院,以平衡守约方的不利地位。综上所述,本案中作为“接受货币”一方所在地的B地具有本案的管辖权。
作者:吴春苑
扫描左边二维码手机访问 分享到微信 1. 打开微信,点击“发现”,调出“扫一扫”功能 2. 手机摄像头对准左边的二维码,打开文章 3. 点击右上角分享文章 |
京ICP12010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877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