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转让若干审判实务问题
股权转让制度是现代公司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无不加以重视并立法规制,我国新《公司法》也设专章和专节予以规范。股权转让是最为频繁活跃的市场行为之一,合理畅通的股权转让能有效地促进公司筹资和资本流通、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实现股东投资目的。由于股权转让涉及多重法律关系,股权转让情形多而复杂。所以股权转让纠纷经常发生,且呈增长趋势。公司法实践出现了许多疑难法律问题。笔者通过调研,收集、归纳和整理了股权转让的若干审判实务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观点和思路,期望得到法学界和同行们的批评指正。
一、违反法定程序订立的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问题
(一)违反新《公司法》规定程序订立的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问题
公司实践中,有的股东在未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或未让其他股东行使忧先购买权的情况下,即与股东之外的第三人签订股权转让合同,且有的受让人在台同订立后即进人公司行使股权。对此,股权转让合同是否生效,股权转让合同效力与其它股东过半数同意或放弃优先购买权的关系如何,目前争议较大。存在无效说、可撤销说、附生效条件说、效力待定说等不同观点。[1]
笔者认为,根据《合同法》规定,股权转让合同作为合同的一种类型,除法律规定和当事人约定生效条件外,一般情况下自双方协商一致即成立并生效。新《公司法》规定的股东的同意”条款和优先购买权条款属于限制性规定,不属于绝对的强制性规定,故对股权转让合同效力的影响应作具体分析。[2]公司其他股东同意转让并放弃优先购买权时,股权转让合同当然生效。公司其他股东不同意转让或行使优先购买权时,股权转让合同不能都认定为无效。当事人可依合同约定解除合同。
股权转让合同效力与股权实际转让相对分离,公司或其他股东可以通过不予办理股权登记阻遏合同的履行。实践中存在公司登记不健全的情况以及受让人实际控制公司而自行办理登记手续等情形。对受让人已经实际进人公司并行使股权的客观情形是要慎重对待的。对此情形,应视为公司及其他股东知道并同意股权转让并放弃优先购买权。公司及其他股东以来经股东同意和优先购买权条款而请求法院撤销或确认合同无效的,不干支持。
股权转让未经公司登记,也存在有的股东确实不知道受让人实际行使股东权的特殊情形。股权转让须经公司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或行使优先购买权系法律规定。不存在转让人和受让人不知道的善意情况。当然,违反公司法规定的程序转让股权,损害了公司的人合性和信赖关系,也损害了其他股东的同意权和优先购买权。因此,股权转让合同未经公司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或行使优先购买权为效力待定合同。
(二)违反主管部门批准程序订立的固有企业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问题
国有企业股权转让的批准程序,主要包括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转让企业国有产权致使国家不再拥有控股地位的,应当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第二种情形是国有企业的重要子企业的产权转让事项。应当报同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会签财政部门后批准。其中。涉及政府社会公共管理审批事项的,需预先报经政府有关部门审批。
虽然《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第33条第1款第2项中作出没有履行批准程序擅自转让企业国有产权的,可以请求法院确认转让行为无效的规定,但法院不应依此认定合同无效,而应当理解为国有股权转让合同欠缺形式要件,根据《合同法》第44条第2数及其司法解释的规定,认定合同未生效。至于违反内部决策程序或者超越权限、擅自转让国有股权的情形,虽然《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第33条规定可以请求法院确认无效。但由于这些内部决策程序”和权限”规定具有内部性,从保护交易安全以及转让信赖利益角度考虑,不宜作为认定合同无效的依据。而应根据《合同法》第50条的规定处理。[3]
(三)违反主管部门批准程序的外资企业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问题[4]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均规定这些企业的股权转让须经有关部门批准,但对于未经批准的合同效力。没有明确。实践中不无争议,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应认定股权转让无效。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在(1999)经终第469号案判决中就体现这一观点,其判词中这样表述:广银公司与裕正公司之间存在转让股份法律关系。但股权转让未能得到相关部门的批准,因此.本案所涉股份转让法律关系应认定无效”。该观点的主要依据是《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第20条第4款,该款规定未经批准的股权转让合同无效。
另一种观点认为股权转让合同未生效。即认为合同已经成立,但由于当事人没有办理相应的审批手续,故认定股权转让合同未生效。该观点的主要依据是《合同法》及其司法解释规定。《合同法》第44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起生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手续生效的,依其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9条对该规定作出解释,该条规定,对于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手续的合同。当事人在一审法庭辩论终结前仍未办理的,法院应认定为未生效。
笔者认为,以上两种观点虽然都有一定的法律依据,但第二种观点的法律依据更加充分,更符合鼓励交易的价值取向。《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属于行政法规,而《合同法》是全国人大通过的法律,其立法层次高于前者,二者冲突时应适用《合同法》。最高人民法院对《合同法》所作的司法解释对法院的裁判具有优先适用的效力。因此,对未批准的股权转让合同应认定为未生效。
二、附生效条件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问题
一般情况下,没有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的股权转让合同自成立时生效。[5]公司实践中当事人约定股权转让合同的生效条件,主要有三种情况:
一是附加形式条件,以合同履行某种形式作为合同生效的要件,如约定合同须经过公正、加盖公章等;
第二种是批准条件,如经过股东会批准或国有股权转让中经主管部门批准等;
第三种是以某一合同义务的履行作为合同生效的要件,如受让人支付转让款、转让人交付公司账薄和文件资料或公章、转让人办理公司变更登记等作为合同生效条件。但有些当事人在条件尚未成就合同尚未发生效力时就实际履行或部分履行了合同,如受让人支付转让款或实际行使了股权,转让人交付了公司资料等。转让合同双方发生纠纷时引发合同的效力争议。
笔者认为。对当事人订立的附条件的股权转让合同的生效问题,应坚持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在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情形下,根据《合同法》的相关规定确定合同的效力。合同所附条件未成就,合同不生效,对当事人不具有约束力。但当实际履行情况发生时,则应维护公司交易安全和秩序,贯彻诚实信用原则并运用适当的法律解释和合同解释方法认定合同效力。
对于合同附加的形式要件条件。笔者认为。当事人如果在履行形式之前,开始实际履行的。应根据履行意思表示优于缔约意思表示原则,认定为当事人以实际行为修改合同生技条件,如无证据证明实际行为”不是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应认定为有效,当事人不得事后反悔。我国《合同法》第36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合同,当事人未采用书面形式但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的,该台同成立”;《合同法》第37条规定,采用合同书订立合同,在签字或盖章前。当事人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的,该合同成立”,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附生效条件股权转让合同经由实际履行行为修改或废除,股权转让合同自成立时生效。
对于合同附加的以股东会或有关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作为合同生效要件的,笔者认为,由于该条件本为法律或行政法规所要求,法定条件能由当事人约定设立或排除,不能将其作为合同所附生效条件,不能简单以当事人实际履行作为变更该条件的理由,认定合同生效。但如果合同当事人故意制造人为障碍使合同生效条件投有成就的,当事人只能追究责任方的缔约过失责任。
以合同某一义务的履行作为合同生效条件的,如该条件没有违反法律规定的,应认定为有效。以合同义务作为合同生效的条件,实际上是当事人赋予履行该义务一方当事人决定合同生效的权利。但如该条件对当事人实现合同目的影响不大,如前面所述账本、公章的移交等,而当事人已经履行了合同主要义务的,应根据诚实信用原则,视为条件已成就,认定合同生效。由当事人依照合同追究违约方责任。[6]
三、公司章程限制股权转让的效力问题
股东可以通过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进行限制。一般情况下新《公司法》关于股权转让的规定为授权性规定,对有限责任公司而言,股东可以通过公司章程进行修改或补充。公司章程限制股权转让符合新《公司法》保护股权自由转让和公司人合信赖关系及其它股东利益的立法目的,与法律规定并不相悖,因此,股东可以通过章程对股权转让进行限制。
我国新《公司法》明确规定公司章程可对股权转让另行作出规定,实际上赋予股东通过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进行限制的权利。但新《公司法》未就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的限制与法定限制不一致或相冲突的情形下如何协调和处理。当事人违反公司章程限制的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如何认定的问题作进一步规定。公司章程可以限制的范围很广,但限制必须符合立法目的和法律强制性规定,公司章程限制不得过于严格,不能造成股权转让制度困难或根本不可能,更不得禁止股权转让。[7]
公司章程虽未直接规定禁止股权转让,但通过其它条件和程序的设置,使股权转让不能实现,这属于变相禁止股权转让自由,应认定无效。公司章程可以作出严于新《公司法》限制条件的规定,但不能宽于或低于新《公司法》设定的条件,新《公司法》设定的限制性规定是一种基本要求或最低条件,公司章程限制严于新《公司法》规定,依公司章程的转让也即满足了新《公司法》规定的条件。允许公司章程制订较新《公司法》严格的股权转让限制条件。可以更符合公司实际,更有效保护公司利益和股东利益,而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低于法定限制的公司章程规定不利于公司人合性的维持,也不利于公司和其他股东利益的保障,特别是弱势股东利益的保护。因此,公司章程限制股权转让的条件,不得低于新《公司法》法定条件,低于法定条件限制的公司章程规定条款不能确认为有效。此外,公司章程的限制必须公示才能对抗第三人。[8]
股权转让既要符合新《公司法》规定又要符合公司章程限制性规定,方发生效力。违反公司章程限制,相对于公司而言不发生法律效力,公司得以股权转让违反公司章程规定进行对抗,可拒绝股权登记要求并拒绝受让人行使股权。但对于转让协议双方,不能以违反公司章程规定为由主张协议无效,违反公司章程规定的股权转让协议在职方当事人之间可以有效,受让人可根据合同的责任条款追究转让方的违约责任。
四、瑕疵股权的转让问题
瑕疵股权主要是公司设立时股东未出资、出资不实以及公司设立后股东抽逃资金等形成的出资瑕疵股权。[9]出资瑕疵股权转让涉及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瑕疵股权责任承担认定等问题,股权受让方往往以欺诈或显失公平为由,主张股权转让协议无效,或请求撤销转让协议、拒绝支付股权转让款或请求调整股权转让价款。此外,诉讼中也存在公司、其他股东债权人起诉股权转让双方,要求双方补足出资、消除股权瑕疵的纠纷。
笔者认为,股东未出资或出资不实等情形不影响股权的设立和享有,瑕疵股权仍具有可转让性,瑕疵股权转让并不当然无效。公司具有外观性和公示性等商事特征,股权以通过公司登记等外观形式表现出来。具有公示和公信效力,瑕疵出资的股东享有股权。同时考虑到公司既有法律关系的稳定以及股权连续转让情况下对善意第三人利益的保护。瑕疵股权的转让不应被法律所完全禁止并一律作无效处理。
瑕疵股权转让不是必然产生无效的法律后果,也并不意味着股权转让当然具有法律效力。瑕疵股权转让,一般分为受让人知道成应当知道股权存在瑕疵和受让人不知道股权瑕疵两种情形。对于第一种情形,受让人知道股权存在瑕疵仍接受转让,对转让合同双方而言,受让人不能以股权瑕疵为由请求撤销转让协议,受让人应自行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并与转让人共同对公司债权人承担出资瑕疵责任。对于第二种情形,受让人可以转让人有欺诈行为或合同显失公平为由,请求法院撤销股权转让协议。在股权转让协议被撤销前,受让人仍应与转让人共同承担出资瑕疵责任。
瑕疵股权转让后,瑕疵股权转让产生的损害赔偿责任并不能因此消灭。瑕疵股权应当得到补正。不实出资应当补足。在股权已经转让的情况下。应当由转让人抑或受让人承担补足出资责任,转让人与受让人对未支付的出资承担连带责任有其法理依据,股权转让仅发生在转让人和受让人之间,对于公司而言,转让是否存在善意、转让的协议内容或履行等情况的掌握和了解。
对于公司而言成本过大且不必要,如果转让人与受让人之间存在转让恶意,逃废出资责任,公司无力查晓和制止。由转让人和受让人承担共同责任,可以将查知股权的真实状况责任局限于转让合同双方,符合权利义务均衡原则和合同相对性原则,受让人在承担责任后可要据合同继续追究转让方责任,对于受让人并无不公平之处。
五、名义出资股权的转让问题
公司实践中名义出资情形很多。公司实际出资人借用他人名义出资设立公司或者认购公司股权,并在公司章程、股东名册、工商登记等公司文件上以他人名义记载股东资格,由此所产生的股权转让纠纷,主要包括两类:二是名义出资人向第三人转让股权而实际出资人不同意转让而产生纠纷,即名义出资人转让股权纠纷;二是实际出资人向第三人转让股权而名义出资人不同意转让而产生纠纷,即实际出资人转让股权纠纷。解决这些纠纷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认定股东资格并确认谁享有股权。
(一)股东资格的认定
名义出资人或者实际出资人,谁具有股东资格,谁就有权转让股权。长期以来,学界和实务界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实质说”认为,出资为取得股东资格的对价,实际出资人具有与公司建立股东关系的真实意思表示,实际出资人应确认为公司股东;形式说”认为,名义出资人已经公司章程记载和公司登记,符合法律规范意义的形式特征,名义出资人应确认为公司股东。[10]上述两种观点实际上反映了实质正义与程序正义的价值冲突。
实质说”片面强调了实质正义价值,主张谁投资谁收益”,实际出资人当然应为公司股东;形式说”则片面强调了程序正义价值,主张谁登记谁收益”,名义出贷人当然应为公司股东。笔者认为,实质说”强调股东资格的出资仅考虑到维护投资安全而忽视了交易安全的维护,形式说”则仅强调维护交易安全而忽视投资安全,两者都存在一定不足。因此,对于股东资格的确认,应当着眼于适度平衡投资安全与交易安全的社会需要,寻求务实和灵活的解决方式,公正合理地处理实际出资人的股东资格问题。
一是要考虑名义出资目的。对于出于规避法律目的的出资,可根据违法性质和情节,原则上对实际出资人在纠纷中主张确认股东资格和行使股权的主张不予支持,也可基于维持交易事实关系的考虑,责令限期改正。重新安排出资关系。对于其它合法目的的名义出资。则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根据具体情形予以认定。
二是要考虑名义出资人与实际出资人的约定。如果实际出资人与名义出资人约定,出资系向名义出资人的借款或垫付款,则实际出资人与名义出资人之间形成了债权关系,名义出资人以借款或垫付款向公司出资,取得真实股东身份。如无协议约定或协议约定无效,也无其它实际股东行使股权的表征证明,则不应认定实际出资人的股东资格。如果协议约定了双方之间股权信托或者委托关系,则应视具体情形而确定股东资格。
(二)股权转让合同效力的认定
笔者认为,对于出资与不出名”的实际出资人或者出名不出资”名义出资人对外所签订的股权转让合同。要注意维护股权登记的公示效力,注意维护交易安全,可以类推适用动产善意取得”规则,认定其效力。
名义出资人擅自签订股权转让合同,第三人为善意的,原则上应确认为有效。由于公司章程、股权名册等股东资格书面证据对外公示。第三人有理由相信记名股东即为出贷股东。不知道也不应当知道记名股东非实际出资人的,构成善意无过失。因此,名义出资人即使被认定为不具股东资格,第三人仍可即时取得名义出资人转让的股权,股权转让合同应被确认为有效。至于不具有殷东资格的名义出资人擅自转让股权给实际出资人造成损失的。具有股东资格的实际出贷人可以请求名义出资人承担赔偿责任。当然,如果具有股东资格的实际出资人有相反证据证明第三人签订股权转让合同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名义出资人不是实际出资人的,第三人存在恶意。股权转让合同应确认为无效。第三人因此受到损失的,可以请求名义出资人承担过错赔偿责任。
实际出贤人签订股权转让合同引发的纠纷,法院应追加名义出资人参加诉讼,首先对股权的归属进行确认。如股权归于实际出资人,股权转让没有违反法律规定,则认定股权转让合同有效。如股权归于名义出资人,则应适用《合同法》第51条关于无权处分的规定进行处理。第三人依据实际出资人提供的实际出资证据。信赖其具有股权身份并与其签订股权转让合同。因实际出资证据(如划款凭证)未经公示,不具有对抗经过公示的公司章程、股东名册的效力,第三人本身存在缔约过错,其与实际出资人签订的股权转让合同应被确认无效后,第三人因此受到损失的,可以请求实际出资人承担过错赔偿责任。
六、股权的优先购买权问题
我国新《公司法》第72条规定了股东优先购买权,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经其它股东同意的,在同等条件下,其它股东有优先购买权。第73条规定法院强制执行股权时其它股东在同等条件下的优先购买权。公司实践中,股东行使优先购买权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如何认定同等条件”的问题
关于同等条件,存在绝对同等说和相对同等说两种观点,[11]绝对同等说操作直观、容易,但过于严苛,不利于保护优先购买权,也可能对转让造成困难。相对同等说符合实际,但可操作性差,标准不易把握,也对转让不利。
笔者认为,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股权转让的条件一般包括转让价格、支付方式、履行期限和其它约定条件,其中转让价格是量重要的条件。一般股权转让中,应当以转让价格为主要标准或单独标准,同等条件应体现价格相同。其它条件如支付方式、履行期限不能作为独立条件加以比较和认定,支付方式和履行期限在合理限度内的差异应当允许。可视为条件相等。对于影响转让价格的其它条件,如一些优惠条件或利益交换,包括代偿债务、提供贷款保证、股权交换等,则应考虑其它因素的价值,综合评定其它因素价值,最终确定转让的真实价格。如果当事人协商确定同等条件,应无不可。
(二)优先购买权能否部分行使的问题
公司实践中,有的股东出于控股或者无力购买全部转让股权等方面的原因,仅主张行使部分的优先购买权。在同等条件下购买转让股权的一部分。而转让方和受让方则认为优先购买权不能部分行使,要求优先购买权人或者放弃部分优先购买权,或者优先购买全部股权。由此产生纠纷。
笔者认为,部分优先购买权原则上不应得到支持,[12]但转让人和受让人均同意其他股东部分行使购买权的,属当事人意思自治,自应允许,法律不应干预。新《公司法》规定同等条件是一种法定条件,其中价格和数量均为重要条件,数量条件在行使优先购买权的情形下具有重要意义。新《公司法》规定优先购买权的目的主要在于维护公司人合性和原有股东既得利益,维护老股东的控制权,不能理解为维护行使优先购买权的个别股东的控制权。
股权可部分转让,但并不意味着优先购买权的部分行使,优先购买投行使的前提是在同等条件下。与股权转让意义不同。优先购买权顺位在先,也只能在同等条件的前提下,并不绝对高于非股东的利益。优先购买权对转让股东的转让行为进行限制,但不能损害转让股东相对自由的转让权利,更不能损害受让方的合法权益,对于部分优先购买权的行使,仅有一方同意则可能损害另一方利益,因此,应当在转让方和受让方均同意的情况下方可允许优先购买权的部分行使。
(三)法院强制股权优先强制执行股权优先购买权的问题
我国新《公司法》对于法院强制执行股权时其他股东如何行使优先购买权未作详细规定。[13]股东行使优先购买权的前提是在同等条件下,法院只有在采取拍卖、变卖和其它方式后方可确定转让价格等同等条件。其他股东此后方可行使优先购买权。但此时其它股东行使优先购买权,有可能损害经拍卖、变卖或以其它方式得到股权的第三人的合法利益。
因此,法院在执行股权时。应当告知股权存在优先购买权的情况,由欲买受股权的人自行决定是否仍进行竞买或购买。即使买受人不知道或不应当知道而参与竞买或购买强制执行股权,也不能对抗新《公司法》赋予的其他股东优先购买权。同时,法院应通知其他股东出席拍卖现场,在拍卖落随后,其他股东即决定是否行使优先购买权,以便及时确定股权受让人,提高技率和减少成本。其他股东在执行程序中竞买或购买股权,不应视为行使或放弃行使优先购买权。在一名或者多名股东行使优先购买权时,其他股东仍有权行使优先购买权。此时,可根据新《公司法》关于两个以上股东主张行使优先购买权的规定,由其协商确定各自的购买比例,协商不成的,按照转让时各自的出资比例行使优先购买权。
七、股权转让登记的效力问题
股权转让应以一定的方式公示出来。便于各方当事人及第三人知道并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同时也防止权利被剥夺或限制等不测之害,维护交易安全。当然,仅有股权转让协议不能直接导致股权变动。股份有限公司记名股票和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应当在转让后由公司进行股东名册的变更登记。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还要进行工商变更登记。
关于公司登记机关对股投转让变更登记的效力,我国新《公司法》采用公司登记的对抗性效力。股权转让是转让人和受让人之间合意的结果,当事人之间通过协议确立了股权转让的权利和义务,即便需要经过公司股东会同意,也是股东和公司之间的关系,股东资格也是公司予以确认的。股权转让变更登记并非行政授权行为,股权亦非行政授予。公司登记部门对于股权转让具有消极登记义务,仅对股权转让行为进行形式审查,如审查是否有股权转让协议、是否经股东会决议同意等,对形式上合法的行为必须予以登记,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当事人之间,登记机关既没有权利对申请登记的实质权利义务内容进行调查。也无权对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进行变更。
关于股东名册变更登记效力,我国新《公司法》并未明确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名册的效力。目前主要存在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有限责任股东名册登记属于设权性登记,或称生效性登记,即登记具有创设权利和法律关系的效力。登记的性质决定了相关权利何时产生。只有在公司同意或认可并进行股东名册变更登记后,新老股东的交替才在法律上真正完成。
另一种观点认为,股东名册属于宣示性登记。或称对抗性登记。股东名册本身并不创设权利,不具有授予股东权利的功能,也不能确定股权的真实性、只具有确认和证明以及公示的效力。其效力主要包括推定力和免责力。凡在股东名册上登记的股东,公司将其推定为真实般东,股东可凭记载向公司主张股东权利。即便股东名册记载的股东并非真正的股东,公司可凭股东名册免除责任。[14]
笔者认为,股东名册是新《公司法》规定公司应当置备的公司文件,公司负有置备股东名册并正确记载的义务。以股东名册记载股权转让。并确定股权转让的效力,有利于准确判断股东资格和股权转让时点,认定股权转让是否完成,同时也有利于规范公司股权转让行为。股权转让以股东名册登记为生效要件,也符合我国民事立法关于物权变动登记生效的原则。
但在公司实践中,程多公司没有置备股东名册或者记载不实,股东名册与物权登记相比较也有登记主体不同、公信力不强等问题,新《公司法》规定公司置备股东名册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公司确认自己的股东以及起到一定范围的公示作用,以股东名册作为股权转让生效标准过于严格,不利于维护交易安全和秩序。因此,可以股东名册变更登记为股权变动生效要件,但如有相反证据证明可以推翻股东名册记载。股权转让则不发生法律效力。其它公司文件。如公司章程、出资证明书和会议纪要均可作为证据予以证明。
在股权转让后,有些公司并未办理股东名册变更登记手续,或者未办理公司变更登记。甚至有些公司没有置备股东名册。如何认定股权转让的效力及相关法律责任,应就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因转让人或受让人过错而未完成变更登记,应根据过错情形由转让人和受让人双方分别或共同承担责任,两种变更登记未办理,股权转让不具有对抗公司和善意第三人的效力。
因公司过错而未完成变更登记或未设置股东名册,公司应承担因此给受让股东造成的损失。并且承担未履行置备股东名册和办理变更登记的法定责任。在未进行股东名册变更登记的情况下,受让人尚未被公司确定为形式上的股东,因此不能行使股权,但可向公司请求损害赔偿,转让人应根据诚实信用原则,将行使自益权所得利益交付受让人,在行使共益权时应告知并征得受让人同意,不得恶意行使股权而获得不当利益,否则转让人亦应承担一定的责任。在未办理公司变更登记的情况下,受让人和公司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公司实践中,存在股东名册和公司登记的记载事项不一致的情形,应分别情况处理。股东名册和公司登记都具有权利的推定力,其各自的效力分别及于公司内部和公司外部。如果涉及公司外部关系,应推定公司登记有效,以公司登记记载为准:如果涉及公司内部关系,则可推定股东名册记载有效;如果仅涉及转让人和受让人的关系,则应综合股权转让协议及其实际履行情况、股东名册记载来加以认定。至于责任的追究问题,应根据记载不一致的原因,以公司过错亦或公司登记机关过错予以确认。
实践中,有的受让方在未办理股东名册和公司登记变更的情况下,即向公司行使股权和参与了公司管理经营。根据股东名册的对抗效力,股权转让已经完成,股权在公司已经知情的情况下可对抗公司。公司应被视为确认了受让方的股东身份。受让方举证证明已经行使股权的事实,公司便不能以未进行股东名册变更登记主张推定力和免责力。公司应当承担未进行股东名册登记的责任。
【作者简介】
古锡麟,单位为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车洪堂,单位为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注释】
[1]赵万一、吴民许:论有限责任公司资转让的条件”,载《法学论坛》2004年第15期。
[2]一般观点认为,公司法规范在有限责任公司中多为授权性规范,可由当事人选择适用,有关公司内部治理关系的规范则为强制性规范。股权转让不属于公司内部控制关系,不能作为强制性规范,特别是效力性规范看待。有关公司法规范的性质参见(加)布莱恩R·柴芬斯:《公司法:理论、结构和运作》,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34—235页;(美)M·V·爱森伯格:公司法的结构”,载王保权主编:《商事法论集》(第3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407—412页;汤欣:论公司法的性格——强行法抑或任意法”,载《中国法学》2001年第1期。
[3]我国《合同法》第50条规定: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超越权限立的合同,除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超越权限的以外。该代表行为有效。超越代表权限的行为并不必然导致无效。但相对人应负有一定的合理注意义务,审慎审主公司的批准文件,否则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4]根据新《公司法》第218条规定:外商投资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适用本法;有关外商投资的法律另有规定,适用其规定。”外商投资企业的公司股权转让一般应适用新《公司法》的相关规定,但外商投资企业法有特别规定的,应优先适用。
[5]目前股权转让合同何时生效是司法实务的一个难点问题。一般认为,股权转让合同与股权移转(或股权实际交付)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法律行为,股权移转需要办理股权变更登记(包括股东名册登记和工商登记)手续。股权变更登记是股权转让合同的履行内容,而非转让合同的生效要件。我国新《公司法》未规定股权持让合同需办理变更登记方始生效,股权转让合同自双方协商一到即成立,如无其它限制规定,股权转让合同自成立起生效。
[6]法官裁判案件应当考虑到实际生活情况并维护生活和交易秩序,除非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或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对当事人行为一般不作无效认定。以合同履行义务作为生效要件,可能造成一方当事人的利益失衡,法院有权予以纠正和平衡。
[7]也有观点认为,公司章租可以禁止股权转让,理由主要基于公司的自治性。笔者认为,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以自由为原则,限制为例外,股权转让制度是新《公司法》的重要制度,不能轻易加以否定,否则对公司的设立和存续发展将造成利影响。
[8]公司章租对代表权的限制能否对抗第三人,以第在人是否善意为标准。以章程限制事之代表权应既订于章程,并办理登记。方可取得对抗第三人之效力。
[9]瑕疵股权还包括另一种情形:股权被用于担保,或者被查封,或者公司处于破产、关闭、清算程序中,股权的存在受到威胁,股权因而具有特殊的权利瑕疵。转让股东应当保证股权的合法存在,对股权瑕疵的情况如实披露,否则应承担权瑕疵担保责任。受让人明知股权被用于担保、被查封或公司处于破产、关闭、清算程序中签订股权转让合同,受人当然承受股权瑕疵后果,转让人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受让人不知权利瑕疵并且转让方未尽披露义务,转让方承担权利瑕疵担保责任。受让方可以获得的救济途径包括:拒绝支会转让款;要求转让方去除被担保或被查封的股权瑕疵危险义务;减少转让价款;在有违约金的定情况下可请求违约金的支付;解除合同;在股权丧失后,可以请求损害赔偿。对于解除转让合同的请求,法院仍应慎重支持。
[10]蒋大兴:《公司法的展开与评判——方法·判例·制度》,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461—473页;(韩)李哲松:《韩国公司法》,吴日焕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29页。
[11]绝对同等说认为其它股东的股权购买条件应与第三人的购买条件绝对相同和完全一致,相对同等说认为其它股东的购买条件与第三人致相等即可。有关优先购买权论述参见王利明:《物权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88页。
[12]有的观点认为,根据公司立法本意和法理,部分行使优先购买权是允许的。首先,新《公司法》未禁止优先购买权的部分行使,法无禁止即可行。其次,新《公司法》规定优先购买权的目的是保证老股东通过优先购买权的行使实现对公司的控制,维护其既得利益。对公司控制权既包括对原有控制权的维护,也包括对新控制权的优先取得。第三,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是可分物,可以部分转让,优先购买权当然也可以部分行使。优先购买权行使顺位在先,高于来取得控制权的非股东受让方的利益。参见蔡峰华:股东部分行使优先购买权问题探究——兼论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责任公司股权转让限制的立法价值取向”,载《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王欣新、赵芬萍:再谈有限责任有限责任股权转让法律问题”,载《人民法院学报》2002年7月19日。
[1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54条规定:对被执行人在有限责任公司中被冻结的投资权益或股权,人民法院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35条、第36条的规定,征得全体股东过半数同意后,予以拍卖、变卖或以其它方式转让。不同意转让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投资权益或股权,不购买的,视为同意转让,不影响执行。”该规定发布于新《公司法》实施之前,其中有内客不符合新《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应当按照新《公司法》执行。新《公司法》第73条规定了法院强制执行股权程序,未规定法院执行股权须征得股东同意,法院可以直接强制执行股权,但应依法通知公司和全体股东。
[14]参见刘阅春:出资转让成立与生效”,载《法学》2004年第3期;刘俊海: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若干问题研究”,载奚晓明主编:《中国民商审判》2003年第1卷(总第3卷);张勇健:股权转让合同效力与股东登记的几十问题”,载奚晓明主编:《中国民商审判》2002年第12卷等。
扫描左边二维码手机访问 分享到微信 1. 打开微信,点击“发现”,调出“扫一扫”功能 2. 手机摄像头对准左边的二维码,打开文章 3. 点击右上角分享文章 |
京ICP12010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877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