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刑事附带民事执行案件困局的破解
作者:叶露 毕升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指公安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在解决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附带解决被告人犯罪行为所造成物质损失的赔偿问题而进行的诉讼活动。广义的刑事附带民事执行包括刑事部分和附带民事部分两方面的执行。狭义的刑事附带民事执行仅指附带民事部分的执行,也就是我们现在通常意义所指的刑事附带民事执行。在当前的司法实践中,刑事附带民事执行是指后一种狭义的执行。近年来,法院受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增多,在执行工作中,这样的案件比一般普通民事案件的执行更加复杂,如何破解这类案件的执行困局,笔者在此作粗浅的分析。
一、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执行难成因简析
(一)、赔偿主体具有特殊性。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依法负有赔偿责任的主体有:刑事被告人及没有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其他共同致害人;未成年刑事被告人的监护人;已被执行死刑的罪犯的遗产继承人;共同犯罪案件中,案件审结前已死亡的被告人的遗产继承人等。在执行实践中,往往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被执行人及家属存在抵触情绪。作为被执行主体的被告人一旦被定罪量刑,对附带民事赔偿就不积极,或声称等刑期服满出狱后再赔。也有被告人家属认为犯罪是被告人个人的行为,家人与此无关,造成的经济损失由被告人自己承担,对于赔偿同样持有不积极态度。
(2)被执行人的实际赔偿能力差。目前在刑事附带民事赔偿部分的审判中采用全额赔偿原则,并不考虑被告人的实际赔偿能力,导致赔偿标的额与被执行人的实际履行能力差距增大,而这一类案件的被执行人实际赔偿能力差,这无疑增加了执行难度。
(3)申请人提供执行线索难。申请人为附带民事诉讼的受害人,受种种条件及因素的影响,难以掌握被告人及其家庭经济情况,无法提供有价值的线索,这也增大了执行难度。
二、附带民事诉讼执行难的对策
当前,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在审结后,关于经济赔偿难于将会对申请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也必然对法律的权威造成影响。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通过附带民事诉讼的执行,可以使国家,集体和公民个人,因犯罪行为而遭受的物质损失得到挽回或补偿,从而达到伸张社会正义,维护法律尊严的目的。而此类案件的执行难的问题不是法院执行机构单方面的努力所能解决的,在具体的工作中,应当将解决途径运用扩展到整体运行机制中,具体的对策如下:
(一)、切实加大执行力度。附带民事诉讼要求被告人主动履行较为困难的。因此,执行干警应当严格依法行使职权,按法定的程序、法定的强制执行方法开展执行工作,在执行过程中,了解案情,充分掌握当事人的履行能力,想多途径多方法执行,运用智慧巧执行。
(二)、逐步建立财产状况调查和附卷移送制度。民事诉讼及执行所要经历的时间很长,如果到执行阶段再着手调查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被执行人有可能把可供执行的财产或转移、隐匿或变卖。此类案件借助侦查机关的力量,从刑事案件侦查立案开始,就由侦查机关对可能被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犯罪嫌疑人的财产状况进行调查,进行登记,不准许其无合法理由的处置,并随卷将调查登记情况移送之后的机关,为日后对财产的执行打下基础。
(三)大力做好调解工作。法院加大调解力度,在执行中,需要执行法官充分释明法律,陈述利弊,疏导劝解,准确把握双方当事人的心里和意图,积极斡旋,促使当事人权衡并把握小利益的丧失与大利益的赢取间的微妙辩证关系。同时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都应该加强调解工作,这有利于使被害人及时得到赔偿,做到案结事了。在确定赔偿数额时,既要考虑到被害人的合理合法要求,又要兼顾到被告人的实际赔偿能力。对于赔偿数额大、分批给付的,考虑可以引进担保人制度,保证赔偿的到位。
三、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执行中司法救助金的运用
从某基层法院从2013年以来受理申请执行刑事附带民事案件看,由于被执行人赔偿能力差,法院对刑事附带民事案件给予了司法救助金发放,但在司法救助金发放的过程中,发现司法救助金存在资金的来源比较单一且数额较少、救助程序繁琐、救助金的发放范围、对象、标准不统一、司法救助启动程序比较被动等问题。
在实践中,发放司法救助金作为解决附带民事诉讼执行难问题一个不可缺少的辅助手段,应当进一步完善司法救助金制度。应逐年增加政府的拨款额度,同时应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筹款模式。政府鼓励企业、团体以及个人捐款,吸纳对于有意愿参与进来的各种慈善基金。简化审批程序。由法院组成司法救助会员会,司法救助金由法院专门账户管理,承办法官直接向司法救助委员会申报救助,委员会每月集中一次对司法救助案件进行审批。同时法院应依积极主动的为符合救助的对象办理司法救助事项。执行承办法官在案件办理过程中发现被执行人确无财产可供执行,申请人家庭生活困难,应及时告知申请人申请司法救助。在收到申请人的司法救助申请后,立即调查申请人的家庭情况收集相应的证据,撰写救助报告,上述举措同时运用,真正保障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执行中的申请人能得到应有的赔偿。
来源:巴南法院
扫描左边二维码手机访问 分享到微信 1. 打开微信,点击“发现”,调出“扫一扫”功能 2. 手机摄像头对准左边的二维码,打开文章 3. 点击右上角分享文章 |
京ICP12010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877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