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院17年的女法官辞职:我堂堂正正,没有遗憾!
声明:本文仅供交流学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部分文章转载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删除。
离别的前言:须向那边会了,却来这里行履
我递交了辞职报告。
和大多数同袍一样,17年前,我是抱着从一而终的信念走进法院大门的。在法院工作十几年来,虽谈不上饱经风霜,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从一而终这个信念久久未曾动摇。我经历了审书分离、司法考试、裁执分离等大大小小、名目繁多的改革,可谓身经百战、见怪不怪、处变不惊了。可是这次,我真的折腾不动了。正是应了北京张哥的那句话:我再也没有另一个青春洋溢的十七年供他们试水了。我真不知道若干年以后,还会有什么样的改革在前面等着我,正如17年前我没有料到有这样一场改革在此时等我一样。
其实离开这个念头起因并非这次改革,这次改革只是为我慎重考虑这个选择打开了契机的窗口。早在几年前,我母亲就强烈建议我离开了。当年我被法院录取的时候,她是多么的高兴和自豪啊。可是我做梦也没有想到,如今第一个劝我辞职的人,竟然是那个曾经那么以我的职业为傲的母亲,怎么不让人感慨万千。当远在多伦多的表姐知道我要辞职的时候,她在微信中写到:“支持你,理解你,但是远在异国他乡的我是多么的自豪我有一个法官表妹啊!”看着这些文字,我真是五味杂陈、心如刀割。
我想给陪伴我多年的办公桌拍张照,我想到我无数次坐过的审判席上再去坐坐,可是我发现自己竟然做不到。我相信很多和有过同样选择的同袍都能理解我的“近乡情怯”。
刚入法院,我在要求极其严格的刑一庭担任书记员。清晰记得初次完成执行死刑任务时的内心胆怯和表面的镇定;记得参与“520”贩毒大案时,从容完成不容有半点差错的巨大工作量时的喜悦和自豪。感谢当年各位刑一庭的老师和同事,是你们把我领进了这个崇高职业的大门,帮助我培养了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后来到民一庭的担任书记员。十年前在庭领导的带领下和小伙伴们一起排练节目,参加年度迎春晚会的欢乐情形,至今历历在目;记得有一阵子,组里另两位书记员因为各种原因不能正常工作,我一个书记员协助五个承办法官工作,咬牙度过了两个月,受到了审判长的肯定,当时内心的喜悦,我这辈子也不会忘记。记得我做事不周,审判长刘老师对我的批评、指点和教育让我至今受益。感谢当年民一庭的领导和同事们,你们让我感受了集体大家庭的温暖。提助审后,我被安排到执行局工作,在执行局,我度过了整个法官生涯。记得第一次有当事人拿着我写的裁定说对我说“感谢你朱法官,我们这么复杂的事情,你能查明事实的真相,还了我们公道!”;记得来自四川地震灾区的刑事案件被害人家属,拿着我冒着酷暑到处奔波执行到位的十几万元执行款,满眼含泪的对我说:“不知道怎么感谢你朱法官,我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个案子还能拿到钱,这是我们全家的救命钱!”;记得办理一个错综复杂的涉及利息计算的执行异议案件时,一丝不苟,反反复复和错综复杂的计算方式和公式较劲使得我长时间的处于疯魔状态,最后的结论受到了上级法院的肯定;记得信访接待时一位来访者对我说:“朱法官,我是特意等你接待的日子来的,大家都说你态度好,讲的好”,我心里那个美啊……感谢执行局的各位领导和同仁,我的成长,离不开你们的支持和帮助。那段入额遴选时和小伙伴们一起拼搏的艰难日子,我们惺惺相惜,守望相助,也是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感谢各位领导对我的宽慰和劝导我再接再厉,我知道你们内心里都为我好。可是正如我对你们所说的:我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难,人最怕的就是伤心啊!所以,只得抱歉辜负你们了!
有太多太多的“记得”,我想,我没有遗憾了。作为一名人民法官,我自认不是最优秀的,但是却可以堂堂正正的说一句问心无愧。
我只是司法系统大森林里一株不起眼的小树苗,本不指望能长成遮天蔽日的参天大树,飞黄腾达,只求能落地生根,顽强成长,尽力用我的专业特长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没有歪斜心思,只求良心安稳。不料司改的春风急急吹来,把我这棵小树苗吹得东倒西歪,直到连根拔起。我只得带着我满腹的种子另觅安心的栖身之所了。如今我跳下悬崖,也许下面的是惊涛骇浪,我会摔得粉身碎骨;也许我纵身一跃,却发现自己原来会飞。不管怎么样,至少我有跳下去的勇气。足够了。
作出这样的选择,无疑必须是慎重的。但是令我惊讶的是身边熟悉我的家人朋友无一不支持我。有提醒我前路艰难的,有让我把走与留的理由各列一张表格比对得失的,但是没有一个阻拦我的,特别是我至爱的父母给了我极大的鼓舞和勇气及坚强的后盾。我想其中自有道理。感谢亲人朋友对我的支持、信任和帮助,我曾经是让你们骄傲、自豪的,今后我一定还会是那个让你们骄傲、自豪的我。
我上一篇文章《抉择》发表至今,正好整整四个月。在抉择的过程中,我听从了理性的过来之人的建议,把走与留的理由各列一张表格比对得失,当我在留的那一栏里,只能写下“不舍”两字的时候,我就知道我已经做出选择了……
别了,我贡献了整个青春年华的三尺审判台。我会永远保存那套老制服上鲜红的肩章、那套常被人误认为是大堂经理的黑色制服,因为你们陪伴我走过了整个法官职业生涯,是我生命的一部分。但请体谅我不能“从一而终”,就如婚姻一样,纵然你爱对方爱得刻骨铭心,但是如果对方不爱你,你单相思的坚守是那么的悲情,所以放手是最好的出路。别了,我两位贴心的书记员小伙伴,你们都是最好的姑娘,感谢你们在工作上一直以来的支持和帮助,你们的言行亦是我的良师益友,和你们在办公室里的八卦傻笑吐槽和下午茶,会成为我最不舍的记忆之一。如今,你们中的一人已经先我离开法院,另一个满腹才情和智慧的女汉子仍因为体制的缘故,十年来仍停留在书记员岗位上(不过最近马上就要荣升法官助理了),不管你们将来在哪里贡献自己的智慧才干,都希望你们来路珍重。希望你们能在新的老师、前辈的带领下,学到更多有用的东西,将来无论在工作和做人上,都能比我成功。我不能再教你们更多了,只想最后对你们说一句,你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也会遇到各种艰难困苦,但在任何时候,都要坚强!
上面这几段文字,大部分是我三个月前就写成的,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我延迟了递交辞职报告的时间。这段时间里,我又陆续听到了单位里好几位同仁离开的消息:有的是在老家法院工作了5、6年,为和家人团聚,通过层层筛选考入我们法院,工作了3年多后,等来了的却是一纸法官助理任命状的;有的是军转干部,人到中年转业到法院,从头学起,努力考出司考并艰难入额的;有的是在法院默默无闻的干了十几年文员,升迁无望收入微薄,选择去乡镇的;有的是进法院几年,拿着本科学历,年轻聪慧能干,却干着整理卷宗等没有任何含金量的工作,收入不及同年毕业的同学一半的;还有好几个我进法院时就是助审员,曾在一线办案无数的前辈……这期间,我还认识了全国各地很多已经离开或者准备离开的同仁(包括不少隔壁公司的),其中不乏法律圈子里耳熟能详的名字。他们各自遭遇不同,离开或准备离开法院的理由却大同小异:钱没到位,心也委屈了。是的,记得马云说过:员工离职,无非两个理由:钱没到位或者心受委屈了……
这段时间,也恰逢每年的新进人员报到季。有一段时间,每天午饭都能在食堂看到这群青春洋溢,职业生涯刚刚起步的弟弟妹妹们。看到他们,不禁让我想起了十七年前,我和其他十四位小伙伴初入法院大门的情形。翻出当时我们这批新人和老院长的合影,恍然发现,我们中间竟有一半人已经或早或晚的离开法院了。我也有幸结识了一位初来我们法院报到的名校研究生毕业的漂亮姑娘,在她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当年自己的影子。我和另一位要辞职的书记员同事整理出好多制服,托她送给他们一批进来的小伙伴们,希望他们穿着这身我们曾经穿过的制服,能真正实现他们的职业理想,也希望法院不要辜负这些满怀才情和理想的年轻人。希望他们到了我这个年龄,已经是一名真正意义的法官,而我们的人民法院也已经是一片新的景象:那个时候的法官可以真正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必再因为一些外在因素撰写长篇案情汇报向各个机关解释自己的办案理念和思路,甚至证明自己的清白;那个时候的法官不会再受到当事人的恶言秽语和人身威胁;那个时候的法官不会再疲于奔命的应付各种信访接待、会议、调研、指标、考核、考试、职称评定……我相信,这也是这次改革应有的方向。
在我准备离开的这段时间,我们执行局也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辞职两个,调走四个。各种关于执行机构改革的传闻满天飞,没一个准信。连好几个老资格的入额执行法官也不知道自己将来何去何从。我在执行局12年,也算是老资历了,和同事们有深厚的感情,看到如今那么多朝夕相处的同事各奔东西,感情上难免不舍。但是这是改革的趋势,希望这次关于执行权运行机制的改革能真正发挥预想的效果。执行工作是一项锻炼人的工作,我们并非一些只知道查封、扣押、冻结的“粗人”。执行法官既要熟悉各类执行、执行裁决法律法规,又要敏锐判断各类民商事案件执行依据的正确性和可执行性,还要发挥智商情商同各类老赖,各类不予配合执行的行政机关、金融机构等单位“斗智斗勇”,应付各类矛盾汇聚的当事人闹访。案件需要,无论严寒酷暑都要奔赴祖国大江南北,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更是家常便饭。所以,不是每个人都能干得动,干得好执行工作的。民事诉讼程序始于立案,终于执行,所以立案庭和执行局和其他业务庭一样,都是法院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本次改革中,我们这两个部门都被划为了二线部门,在人员配备上,也不是优先考虑的,所以我能理解各位执行局同仁的心情。但我们能做的不是主动的选择,只有被动的期待和观望,期待我们热爱的执行工作能通过此次改革有更好的前景。
我要离开了,但是我好多感情至深的同袍们还在继续坚守。为了他们,我仍想对这次改革的总设计师们说:请善待每一位法院人,因为你们发出的红头文件指向的不是冷冰冰的各类数据,而是一个个有能力,有才学,有理想,有思想、有信念的鲜活的灵魂,他们念了那么多的书,做了那么多的工作,他们的付出理应得到应有的回报!他们是法院真正的“擎天柱”!柱子倒了,一切皆虚无。
最后,千言万语,归结成一句:须向那边会了,却来这里行履……
扫描左边二维码手机访问 分享到微信 1. 打开微信,点击“发现”,调出“扫一扫”功能 2. 手机摄像头对准左边的二维码,打开文章 3. 点击右上角分享文章 |
京ICP12010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877号 |